孙雪峰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密集的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首先应考虑自身体制方面的原因、管理方面的问题、员工素质的高低、人才资源的多少等等。除此之外,充分挖掘并管理客户信息这一宝贵资源,使其为企业发挥真正的价值,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绍了出具防雷装置检测报告及客户信息管理的应用系统,阐明观点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雷电防护 检测 管理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研究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管理应用系统(以下简称“应用系统”)能够对防雷检测单位、危化企业起到监管作用,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一、研究内容
(一)出具防雷装置检测报告的功能
通过研究应用系统,检测报告文书的编制更加规范,该系统针对检测报告的编号可实现自动生成;报告文本具有保存、删除、修改、打印等功能,更有利于监督管理。
(二)检测客户信息管理
根据应用系统基本信息栏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如服务单位联系人、检测日期、地址、检测费用等),应用系统自动生成客户信息汇总表,管理员可根据报告编号或检测单位查找客户相关信息,汇总表同时具备打印功能,查询、保存和管理更为方便。
二、系统目标
信息管理的系统目标是实现基本信息、内部信息、用户设置的管理,权限分配以及系统维护等功能,需要能够储存客户信息以及检测报告信息,对其进行相应的输入数据操作和管理。实现用户登录及权限管理,为不同用户设置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限,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
采用SSM架构,远程服务器负责逻辑处理,本地浏览器负责客户端操作。SSM框架由spring、springMVC、Mybatis组成。spring框架通过IOC(控制反转)思想帮助我们确定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AOP(面向切面编程)帮助我们无耦合地实现日志记录、性能统计、安全控制。
springMVC框架是一个轻量级web框架,将web层进行解耦来简化我们的开发。Mybatis框架是一个半自动化的持久层框架。规避了hibernate和JDBC的缺点,使SQL和Java编码分开,功能界面清晰,一个专注业务、一个专注数据。
持久层:DAO层(mapper)主要是做数据持久层的工作,负责与数据库进行联络的一些任务都封装在此。DAO层的设计首先是设计DAO的接口,然后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定义此接口的实现类,然后就可在模块中调用此接口来进行数据业务的处理,而不用关心此接口的具体实现类是哪个类,显得结构非常清晰。DAO层的数据源配置,以及有关数据库连接的参数都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进行配置。
业务层:Service层主要负责业务模块的逻辑应用设计。首先设计接口,再设计其实现的类,接着再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配置其实现的关联。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应用中调用Service接口来进行业务处理。Service层的业务实现,具体要调用到已定义的DAO层的接口,封装Service层的业务逻辑有利于通用的业务逻辑的独立性和重复利用性,程序显得非常简洁。
表现层:Controller层(Handler层)负责具体的业务模块流程的控制。在此层里面要调用Service层的接口来控制业务流程,控制的配置同样是在Spring的配置文件里面进行。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会有不同的控制器,我们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流程进行抽象归纳,设计出可以重复利用的子单元流程模块,这样不仅使程序结构变得清晰,也大大减少了代码量。
View层:View层与控制层结合比较紧密,需要二者结合起来协同开发。View层主要采用HTML+JQuery+bootst展示控制层返回的数据。
各层联系:DAO层、Service层这两个层次都可以单独开发,互相的耦合度很低,完全可以独立进行。这样的一种模式在开发大项目的过程中尤其有优势。Controller、View层因为耦合度比较高,因而要结合在一起开发,但是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独立于前两个层进行开发。这样,在层与层之间我们只需要知道接口的定义,调用接口即可完成所需要的逻辑单元应用,一切显得非常清晰简单。
Service逻辑层设计:Service层是建立在DAO层之上的,建立了DAO层后才可以建立Service层,而Service层又是在Controller层之下的,因而Service层应该既调用DAO层的接口,又要提供接口给Controller层的类来进行調用,它刚好处于一个中间层的位置。每个模型都有一个Service接口,每个接口分别封装各自的业务处理方法。
四、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简单易开发,且开发成本低,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熟悉基本的电脑操作就能使用该系统。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化,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使工作人员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了管理中的失误,节省了大量时间,大幅度提高了管理效率,其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该系统的开发成本。综上所述,本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经济上、操作上都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为枣庄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