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俊 邢智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民富国强的根基,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区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发挥实体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带动作用、在优化经济结构中的推动作用、在转换增长动力中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在认真分析我区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振兴实体经济的路径。
内蒙古振兴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内蒙古实体经济的发展既面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外部需求减弱和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也存在具有内蒙古地区发展特点的问题。
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创新不足是制约内蒙古实体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内蒙古科技创新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科技创新投入不足,2015年R&D;/GDP仅0.76%,列全国第25位;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2015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处全国中后位置。此外,由于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发展较多依靠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我区企业由于缺乏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内蒙古实体经济发展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支撑能力不强,实体经济转型慢、新兴产业跟进缓慢,使得实体经济自身发展缺乏持续动力。
实体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实体经济基本上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的大部分领域,2016年,内蒙古实体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92%,因此产业结构之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内蒙古产业结构仍有进—步优化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2016年,三次产业比重大到8.8:48.7:41.6。若去除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实体经济三次产业比重為9.5:52.8:37.7,二次产业仍然占据内蒙古实体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实体经济依然受到资源价格的左右。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农牧业种养结构单一,农畜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农畜产品的需求;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比重低;旅游、物流、信息和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的比重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仍需进一步提升。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不够。金融业是虚拟经济的代表。受到金融业投资回报周期短、收益高的影响,大量的资金流入金融业,使得内蒙古现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截至2015年末,全国境内上市公司2835家,我区境内上市公司26家,占全国的0.92%;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5129家,我区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占全国的0.5%。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足,IPO企业仅有1家。金融对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支持不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新型融资工具运用不足。
实体经济发展成本上升。随着内蒙古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中后期,能源价格、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加之企业税负较重,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利润空间收紧。2015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占84.5元,同比增加2.3元。规模以上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从2010年的14.96%下降到2016年的2.01%,下降14.95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同全国实体经济发展大环境一样,内蒙古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不断完善。例如,实体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仍然存在;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方面的市场化改革有待继续完善,三大要素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同问题较为明显;市场体系不完善,要素和资源、产品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产业退出机制不健全,政府管制运用法治手段依然不足。
内蒙古振兴实体经济的路径
发挥科技创新在振兴实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体经济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和动力依赖的根本。振兴实体经济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持续驱动力。一是强化企业在创新主体中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瞄准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前沿部署,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大力推进特色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推进能源化工、生命科学、民族药学与医学、计算机软件与信息系统、新材料与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健全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商业模式,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优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健全科技创新法治环境,倡导和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和倡导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带动培育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一是不断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信贷模式,积极运用银团贷款、信贷工厂、并购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工程,进一步拓展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的交流合作,加强对上市挂牌企业的扶持和奖励,培育支持更多的优秀企业通过“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做优做强。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实现股份转让、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融资等。鼓励保险公司以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等多种形式,在合理管控风险的前提下,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综合运用年审制贷款、循环贷款、分期偿还本金、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进“助保贷”融资服务,增加政府风险保证金,做大“助保贷”融资规模。加强政银企合作,提高银企对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支持发展绿色实体经济。积极对企业绿色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绿色证券支持。发展绿色保险,加强环境污染风险防范和救济。四是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引导和激励更多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加快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也为内蒙古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增添了信心。一是深入推进“去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积极开展产能置换,严格执行质量、环境、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在“去产能”过程中,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产业融合等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等的供给质量。二是更加注重用科技改造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传统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先进制造是实体经济的核心,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產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实体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新优势。四是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牧业内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牧业供给质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大旅游、大文化、大物流、大数据、大健康产业。深入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互相促进。五是结合园区振兴,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整合园区土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加强企业家队伍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人是实体经济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在培育人力资源上下功夫。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围绕实体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各行各业“工匠”带头人。二是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培育更多优秀企业家。
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环境是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土壤”。党的十九大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优化发展环境既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实体经济活力,又要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一是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扫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和隐形障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保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二是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落实减税清费政策,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合理流动,降低要素成本。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联)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