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力予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疾病的康复打好基础,在临床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护理干预;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8--0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为慢乙肝,是我国发病率极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现阶段,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首选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但是在临床中由于治疗的疗程相对较长,从而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此,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與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患者32例,女患者28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9.7±3.4)岁;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33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9.4±3.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
一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且要对患者是否用药的意愿进行掌握,这样才能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措施。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建立档案,为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更多的资料[1]。
二是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开展关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知识讲座,让患者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和发病原因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详细的告知患者。
三是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医护人员要为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此外,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出院之后的用药以及饮食进行指导。
四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掌握,然后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才能让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得到降低,为以后配合治疗打好基础[2-3]。
1.3 观察指标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治疗依从性主要包括,患者遵医嘱情况、心态是不乐观、适当运动、没有擅自停药、作息是否规律以及营养搭配等方面。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患者完成五项以上为基本依从,患者完成3到5项为部分依从,患者完成2项以下为不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将采取SPSS20.0软件来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之后,对照组患者中有22例患者基本依从、有25例患者部分依从、有13例患者不依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78.3%。实验组患者中有35例患者基本依从、有23例患者部分依从、有2例患者不依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96.7%。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慢性乙肝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慢性乙肝非常容易引发肝硬化或肝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所携带病毒的多少对肝硬化的发生率就直接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对抗病毒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因而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普遍不高。因此在临床中对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对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疾病的康复打好基础,在临床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洪婉媚,李剑妮,彭秋燕,等.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20-21.
张爱芝.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17-18.
宋晓西.护理干预对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9):1479-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