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起点

2018-09-29 09:14王晓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课程教育教学

王晓波

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新技术、新理念、新生态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面向教育教学一线,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什么样的课程才能服务于创新教育的理念?什么样的教学课例才能满足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

2018年6月28日—29日,2018新时代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暨教学课例展示交流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指导下,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北京市八一学校承办,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市平谷区教育信息中心等单位参与协办。本次活动既有跨学科的创新教学课例展示交流,也有智慧教学理念的激情碰撞,更有北京优质学校教学观摩课及特色校园参观考察……丰富多彩的议题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400多名教师参与。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这一时代永恒的主题。创新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正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探寻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起点,进而推动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主任祁靖一女士表示,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教育顽疾需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做开创性的工作,才能得以破解。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他指出,本次研训活动,正是对探索新型智慧教育发展模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尝试,将对推动全国创新教育实践的发展以及提升中小学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在致辞中指出,进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成为与教育共生融合的整体,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当前教育的信息化包含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副社长李青在致辞中提出,当前,课程建设正在成为学校变革的主旋律。课程建设既要向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探寻独特的基因,又要不断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寻找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起点。

给小学生上创新思维课的大教授

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思维训练研究中心主任崔光佐教授,他8年来坚持给小学生上创新思维课。这引发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大学教授如何给中小学生上课呢?创新课程的实践路径有哪些?学科课程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崔光佐教授指出,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如果教育研究者置身于教育实践的主体之外,这样的研究能否真正解决教育的问题?所以,崔光佐教授的足迹遍布北京、河北、云南、山东、甘肃、广东、安徽、江苏等地的100多所中小学校,真正在实践和体验中探寻教育的真谛。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国家需要创新,呼唤创新型人才,这样的需求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人的创造性思维源自哪里?崔光佐教授认为:“创新是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和人格的综合体现,创新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种包含多种因素的创新本性,遵循着创新本性行事才会得创新之道。”

在“战胜挑战提升创新能力”为主题的精彩发言中,崔光佐教授厘清了概念,并列举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和现场嘉宾互动交流,许多大家想一探究竟的问题都得到了“接地气”的回答。

大咖云集共话创新教育新机遇

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就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分别就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技术与课堂革命、创新课程实践路径及问题反思等话题进行了观点碰撞。

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焦宝聪教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创新需要走进一线,亲自体验和实践,创新源于实践,最终还是要回归实践。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院长指出,学习和创新的运行机理,创新能力培养如何落实到教学中,是亟待研究的一个课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董艳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创新教育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面向未来,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需要重新认识、理解和整合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要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体验;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思维受到挑战,从而让学生产生内生性的创造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贾积有教授指出,创新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质疑的精神,编程是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载体,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协同创新,学习编程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新时代,如何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方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一线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自然风物、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内容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邓虹将农历二十四节气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开设了“随节而歌”课程,让学生跟着农历二十四节气,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种将学科课程与生活实践、传统文化结合的形式,创造了灵动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深受学生喜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创造力,以及学生的人文情怀。

首都師范大学附中卢吉增老师通过慕课学习平台,带领学生们共读《论语》,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将单一学科或多学科知识在课程内进行线上线下的构建融合,学生借助PC端、移动端检索搜集学习资料、利用PBL小组讨论交流、完成深入学习研讨的前置环节,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实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李红老师的课例《慶字的写法》,以中国传统经典碑帖为基础内容,配合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辅助手段的支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有效提升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书写能力、鉴赏能力。弘扬了书法艺术,渗透了传统文化。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教育集团王淼老师介绍了学校利用端午节,以游戏化的形式,对端午节的民俗进行虚拟再现,使学生在虚拟生活中产生真实体验,实现了不同知识点、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了文化的渗透,达到了“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已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趋势,教师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艺术手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达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

新技术加速进入中小学课堂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VR等新技术驱动社会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时代。新技术加速进入中小学课堂,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并逐渐形成常态。北京市第二中学高凯老师带来了他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北京科技大学虚拟现实实验室杨威分享了VR技术在中小学创客教育中的应用案例。此外,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第九小学刘梦云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借助VR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创新学生习得语言的课堂形态。

本次活动,主办方组织参会教师走进北京市八一学校,现场观摩了两节优质课。在严鸥鸿老师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Pad,老师巧妙地应用Pad中的软件,帮助学生理解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课堂练习环节,软件中自带的分析功能,还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了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正确率等数据,以达到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韩松老师的英语课上,通过短视频来呈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唤起学生对身边生活的经验;课堂上开起了辩论赛,学生通过Pad上的软件来投票支持自己认可的观点,并在辩论过程中,分析、探讨、阐释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展示课后,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焦宝聪教授和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教研员丁明怡、陈新忠老师分别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对两位老师的授课做出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2018新时代创新教育实践研训活动暨教学课例展示交流会作为北京地区“京教杯”的重要活动,共征集到主要来自北京市各区的600余节教学课例。此次活动为全国教师提供了创新教学课例展示交流的平台,对推动全国创新教育实践,提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今后创新课程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活动除了安排精彩纷呈的创新教学说课展示、现场课展示、参观交流等内容,还举办了颁奖仪式和创新作品展示体验活动。

面向未来,作为深耕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媒体和推动创新教育发展的行业协会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和创新教育实践工作委员会将始终和广大教师在一起,不仅是架桥搭台,寻找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起点,更要推动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生态系统。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将肩负责任与使命,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课程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