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2018-09-29 19:46杨光
博览群书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学史老子诗经

杨光

最近一个月,我一直在自欺欺人。拖着拖着就是不愿意打开这个叫做“第三学期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总结”的文件夹,仿佛只要我不动笔,这门课程就永远不会结束。而只要在电脑上敲下任何一个字,就是正式地和过去一年半中的自己和老师告别。昆图斯说,“习惯是比天性更顽固的东西。”是啊,我已经习惯了每次课前看着先生单肩背着公文包,手端着白瓷杯走进教室,习惯了课上听到刷新古代文学史的新颖学术观点,习惯了课后在宿舍里和舍友讨论曹植甄后《红楼梦》。

这一年半来,我们自华夏民族最早的散文——甲骨文始,至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终。透过经典篇章文本,领略了《诗经》“颂、雅、风”的创作历程;透过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见证了曹植甄后的旷世爱恋;透过自己对《红楼梦》的回目点评,看到了千年中国传统文学的倩影。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方法论、课程作业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总结。一者对自己心中的文学史做出一个评说概论,时常反思,有所进益;二者,更好地熟悉先生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学术实践中加以应用。“入门需正,取法乃高”,对于学术正道的探索永远是现在进行时,对文学史的学习永远未完待续。

三个学期的课程,可分为“一条主线,三个区域”。主线为中国文学发生史,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小说,三个区域为三个学期的文学史讲授内容和重点,脉络清晰,主次有序。第一学期中,最感兴趣的有两点:一点为从原典出发而得出的《诗经》的创作历程。即诗三百产生于散文和音乐。经历了:无韵——有韵——复杂的用韵形式;无章(周颂)——有章但仅为散文分章(大雅)——乐章(小雅之后);散文句式(周颂)——出现四言作为主体句式(大雅)——整齐四言(小雅之后);直说铺叙——比兴——情景相生;冗长枯涩——精炼优美;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因系内开设的《诗经》精读专选课为求趣味性和经典性,以《国风》为主,因此很容易让学生对诗三百的创作过程产生误解,也強行将《诗经》分解成篇章块状而不成体系。而文学史课上对于诗三百的脉络梳理,使得我的思维立刻清晰,也对大文学史观和原典中心论有了初步了解。再加先生所有的推理论证均从原文出发,并详细在课上介绍论证过程,带着我们朗读作品,亲身感受作品的特质,避免了空说无证的空洞。

“两个老子”的论争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吏,孔子向其问道,出关时被关令尹喜“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另一个“老子”为周太史儋,出现在公元前350年间,准确记载了老儋后代的情况。前一个时文学上、传说中的老子。毕竟“紫气东来”“西出关莫知所踪”,本如帝王降生时天有异象一样,是后人为了突出主角重要性的幻想。后一个是历史上、真正的老子,细节性越强,真实性越高。两个老子的出现原因,自然是司马迁父子均推崇老子道学,借第一个老子的神话来抬高老子以成“一家之言”,顺汉代黄老思潮之势,符合大众审美,但其史家身份与责任意识又使得其应该如是记述老子生平,因此出现了两个老子。我从先生的分析中,学会了如何从原典中发现问题与区别(最简单的同类相比)并尝试根据时代和作家生平,给出合理的解释。

(作者系中山大学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文学史老子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漫画
巧用《诗经》解难题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老子
《文学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