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李亭:当爱没有国界的时候

2018-09-29 12:34张琳
北广人物 2018年36期
关键词:凉山音乐剧彝族

张琳

9月5日晚,笔者在天桥艺术中心观看了凉山文旅集团出品的中美合作音乐剧《当爱,Flood in the Valley》在京的最后一场演出。从现场观众的反应和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开的情景可以确知:这部剧成功地捕获了观众的心。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故事,两个不同国家的演出阵容,却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东方与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和时空背景的交融下推演出完整深邃的主题,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藝术架构。不能不说创作者用了一种“最笨”的办法却达到了最佳的效果。观众像是说书人,自己在两个故事中“跳进跳出”,参与互动也参与创作。据悉该剧在京演出两场后将重新“回炉”以期把作品打磨得更好。

《当爱》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20年代末,中国西南的大凉山。男主角布都和女主角子居相亲相爱、热恋如火,不幸的是,他们各自所处的两个家支因为积蓄已久的矛盾交恶。残酷的冤家械斗之中,身为家支头人的布都的哥哥被仇家杀死,而杀死哥哥的正是子居的父亲。按照凉山彝族古老的传统习俗,哥哥死后,嫂子只能改嫁给弟弟布都,这就意味着,布都就此断定不能再与子居谈婚论嫁……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女主角罗妮是20岁出头的黑人助产士,男主角乔治·托马斯只比罗妮大几岁,是罗妮的恋人,在他父亲的农场帮工。当时的弗吉尼亚人民正处于种族隔离的艰难时期。由于乔治·托马斯是苏格兰爱尔兰后裔的白人,他和罗妮的爱情受阻于肤色的不同,只能转为“地下”。这样的感情每每发生在月色和星空之下。罗妮的哥哥内特,在越南战场上受伤后拖着一条瘸腿回到老家,惊闻母亲已去世而不能自拔……艺术总监、中方编剧李亭介绍说:“舞台上似乎有两个故事在交错进行,其实我们仅仅是用了两种语言,讲述那个亘古不变的爱的主题。两个故事是并H推进的。当一个故事讲述到某个适宜或者恰当的节点,这个故事渐隐;另一个故事接续上来,渐强地展开叙事。”

音乐的丰富性与恰到好处的吟唱,是这部剧最突出的特色。据介绍,中国部分的音乐,是由与李亭多次搭档的作曲家刘党庆打造,将流行音乐和彝族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用口弦、吉他、口琴等乐器,温婉和谐地奏出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在序曲和尾声的联合交叉创作,彝族原生态民歌哭嫁歌和美国黑人灵歌交替出现,世界音乐无国界的特点表现得非常充分。而美国部分,由于提供给现居纽约的编剧刘艺龙发挥的空间更自由,人物复杂心理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拿捏,更显饱满。作曲家玛莎·瑞德宝和艾伦·惠特比通力合作,乡村民谣、蓝调、布鲁斯、说唱,好像只要是符合剧中地域和人物的音乐形式,都用上了。尤其是,所有的音乐都是由乐队现场伴奏,中美民族音乐独特的地域性、音色、演奏法带来的天籁之声,令现场观众感到意犹未尽。《当爱》历经四年的酝酿、策划、排练才终于诞生。音乐剧被列入四川省2018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项目,得到包括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凉山州委,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等单位的支持。

汉语、彝语和英语三种语言来回交替演绎,演员们在不同语言间巧妙地来回切换的表演形式,令人感到惊艳和耳目一新。不过,如此新颖的尝试,还是让笔者为创作者捏了一把汗。悬念从一开始像雪球越积越大,直到剧终,才豁然开朗。李婷介绍了与美方合作的缘起:“2014年,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高级文化助理曾臻,在微信里给我介绍了微信那一端的迈可。我当时很意外,他是美国人,我能跟他沟通吗?然后他说我是迈可,我是李迈,我们都姓李。然后我们俩就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创作历程。”

李亭是何方神圣?敢于如此先锋、前卫,却叉拿捏得如此精准。李亭曾是凉山话剧团青年演员,后调到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其代表作《船过三峡》1998年6月应邀参加英国布莱顿艺术节演出,博得海外观众的高度评价。借此契机她去英国进修,其后佳作不断,如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话剧《我们曾经错过》,音乐剧《燃烧的雪野》,歌剧《彝红》,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李亭亦以非凡的创作实力掌舵四川省人艺。李婷介绍说:“当时迈可跟我联系的时候,我正好在凉山做歌剧《彝红》。我就对他说,你就到凉山来吧,来了以后你就会迷上这个地方。”迈可不仅迷上了凉山的风土人情,还与当地许多年轻艺术家成了好朋友。他也邀请李亭,希望她到纽约去跟他的团队一起工作。“我们慢慢的找到了共同的点。我们特别意外。在凉山这个山脉里,彝族的一些习俗、一些传统里头,能找到生活在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黑人、白人、原住民在文化传承当中一些共同的东西。其实这可能就是人类共同命运的东西。”

猜你喜欢
凉山音乐剧彝族
彝族海菜腔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