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被誉为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也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文化丰富多彩,相同的语句可以呈现出多种涵义,出现在不同的场景,由此,汉语的学习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中学的语文教学成为教育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其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通过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文化素养的养成,“三观”的形成。
语文作为主学科之一,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承经典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那么,学生又该如何掌握这项技能呢?語文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则是老师最关心的问题,初中阶段是开发学生阅读潜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将重点转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注重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和精神寄托。兴趣的培养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堵门秘籍。在语文的学习上,“兴趣”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的学习过程本就像徜徉在诗一般的海洋中,使情操得到陶冶。在初中阶段,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语言的美妙,畅想自己置身于优美语言所构建的意境,享受那一份“仙境”般的世界。在平时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对一些经典美文展开剖析,展现出语言的有没之处。比如:在对《小石潭》的课文讲解时,面对文言文式文章,体味语言意境之美尤为重要。文章是诗人以主观视觉的形式,从视觉、听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诗人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小石潭的色彩变化。诗人用诗一样的语言对小石潭展开细致的描述。在对课文讲解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次阅读,朗诵,对文章的形成初步认识和思考。此后,老师再对文章进行讲解,强调语言的优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展现出小石潭的清冽。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美妙,树立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倡导学生做笔记,形成知识积累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获取有效信息的程度。在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知识的累积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知识累积深厚,功底扎实,才能在学习上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在阅读式教学上形成知识的累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写读后感,将阅读文章过程中的新的体会记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要养成摘抄和积累的习惯,遇到好的词句和描写手法进行记录。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先生将自己的所闻所见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将所见所闻跃然于纸间,化抽象为具体,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图;同时也体现作者对往事记忆之深刻,对童年往事的怀念。这些对景物,和情境的描写手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学习时进行知识的累积,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散文的能力,同时在写作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特别是在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时,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学生在阅读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字词的古今解释和用法进行累积,厚积薄发,可以减少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课堂上,老师需要及时提醒学生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摘抄,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累积的习惯。
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相互交流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课内要求学生运用“真理”解决问题,在课外,阅读范围更相较于课内范围更广,独立性也更强,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宽度,打破课本的局限性,也是检验“真理”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材,鼓励课外阅读,将学生领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比如,《阿长<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以及《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的详析,并对课外内容进行点到为止,勾起学生的而好奇心,促使学生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学生在品味后感受各不相同,此时,老师可以应该给与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行组织,就自身阅读的交流与探讨,让学生之间互有启发,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同时,老师也可加入和学生的交流之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的体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对学生产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文学,感悟文学,相互渗透,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在阅读式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课堂能力培养的同时,亦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多方面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阅读式教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因而对老师富有挑战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成自己的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并解决问题,提炼有效信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并善于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共同进步,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