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里的“好豆”和“好戏”

2018-09-29 02:03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阿发好戏社戏

师:有这样一句话,老师读过、学过也教过,但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让老师觉得回味无穷。大家看看,(指向屏幕)这句话熟悉吗?

生:熟悉!是鲁迅先生《社戏》最后一段!

师:老师想再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同学们从老师的刚才的诵读中听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情感呢?

生:怀念!(齐声)

师:是啊!是一种浓浓的怀念之情!那么,鲁迅先生笔下所说的“豆”和“戏”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以至于让作者成年后仍然那夜的“豆”和“戏”念念不忘呢?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来品一品“豆”、赏一赏“戏”、悟一悟“情”。

一、[学习探究:品“豆”]

师:下面,咱们就先来一起学习探究,品一品这“豆”,来进行一场关于“豆是什么样的豆”的“对句子飞花令”比拼。活动规则如下:

(1)以老师指的这条线为中线,左边的同学为甲队,右边的同学为乙队。

(2)两队同学以最快的速度从课文24-27段中筛选信息,按照下面的格式来完成句子,并交替说出自己完成的句子,哪一队不再能说出新的句子,活动结束。(3)正式开始后,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但必须等待对方说完。

(4)一边筛选,一边拿起笔圈点勾画,课后,老师会检查同学们的圈点勾画笔记。

(5)对句格式:豆是?摇?摇?摇?摇 的豆。

大家可以有30秒的准备时间,请同学们拿起笔,30秒准备开始!

师:好了,甲队和乙队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从甲队开始!

学甲:“豆”是正旺相的豆。

学乙:“豆”是我们偷来的豆。

学甲:“豆”是种在地里的豆。

学乙:“豆”是乌油油的豆。

学甲:“豆”是结实的豆。

学乙:“豆”是煮着吃的豆。

学甲:“豆”是餓的时候吃的豆。

学乙:“豆”是我们围在一起吃的豆。

学甲:“豆”是阿发家的豆。

学乙:“豆”是摘了好几大捧的豆。

学甲:“豆”是把吃完后把豆荚抛在水里的豆。

学乙:……

师:5 4 3 2 1 停!由于乙队同学不能够再对出新的句子,我宣布,在这个环节甲队胜出,掌声表扬!乙队的同学在下面的提问中要加油哦!

那这样的豆为什么是好豆呢?

生:因为豆子本身长得好。

师:能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说说吗?

生:“旺相”、“乌油油”、“结实”。

师:还有吗?

生:因为这是偷来的豆。

师:偷来的为什么就是好豆呢?

生:偷豆过程,会有一种刺激感。(学生笑)

师:可是,阿发摘自家的豆怎么能叫偷呢?

生:因为阿发怕他妈妈知道,他妈妈肯定不同意。

师:那要是知道的话,会怎么办呢?原文中怎么说的?

生:“哭骂”。

师:嗯,保不准还有可能打阿发屁股。(学生笑)阿发明知道被妈妈知道了会哭骂,还要主动提议偷自家的豆,可见阿发是什么样的孩子?

生:大方、善良、淳朴。

师:你概括的很精练,了不起!还有吗?

生:因为大家一起摘的,一起煮的,一起围起来撮着吃的。吃的过程充满了童趣童真。所以是“好豆”。

师:“人多饭香”嘛!“童真”“童趣”二字也用得好。

生:因为在我们最饿的时候吃的。

师:是啊,古人讲“饥者易为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有几句话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阿发和双喜的对话。请大家快速找到这两句话,我们从两个队伍各出一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两个人的话,老师来读旁白。(两队各出一名,分角色朗读,扮演阿发的同学朗读得非常形象,引发了全场的笑声)

师:两位同学读得很传神,阿发和双喜同学请坐!(学生笑)那你们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对话中,你能听出什么呢?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听出了小伙伴们仗义大方。

生:我听出了小伙伴们的淳朴。主动让偷自家的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那么,总体来看,豆好吃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呢?

生:……(学生有迟疑)

师:那老师给大家一个句式:“豆好吃,不仅仅是因为?摇?摇?摇?摇更是因为?摇?摇?摇?摇。”

生:豆好吃,不仅仅好似因为豆本来就长得旺相,更是因为吃豆的过程中饱含了童真童趣还有伙伴们的淳朴大方品质。

师:你真是个有悟性的孩子,一点就通!可见,我们在探究“豆”好吃的原因时不仅要关注“豆”本身,还要关注与“豆”相关的人和事。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分析,往往需要用这样的方法。请大家记住这种品析形象的方法。

接下来,咱们就活学活用,用刚才“品豆”的方法,来进一步交流思考,“赏”一赏这“戏”!

二、[交流思考:赏“戏”]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10-21段,交流思考

戏是?摇?摇?摇?摇的戏,为什么是“好戏”?

老师给大家1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课文10-21段文字,并和自己的同桌一起来讨论讨论,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转身黑板写“赏戏”二字)

生:戏是并不好看的戏。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没看到什么,远远地看,而且想看的没看到。

师:能再具体点儿吗?

生: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结果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也没看到,不想看老旦坐着唱歌,结果老旦最终还是坐着唱了。而且后来大家都瞌睡了。

师:那这样的戏为什么是好戏呢?

生:因为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们的陪伴。

师:还有吗?

生:因为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戏。

师: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生:因为来的路上我们换着划船,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而且回去的时候经历了难忘的偷豆经历,体会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淳朴。

师:嗯,你思考得很全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同学们说的原因都跟戏本身没有关系。可见好戏之所以是“好戏”根本因素在哪里?

生:戏中情,并不是戏本身。

师:是啊,同学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刚才我们用品好豆的方法,赏了好戏,现在我们在把两者放在一起,来一起总结总结,感悟一下作者寄寓在“好豆”和“好戏”中的情。

三、[总结提升:悟情]

师: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你对鲁迅先生寄寓在“豆”和“戏”中的情感的理解吗?

句式:其实,“好豆”和“好戏”并不是好在“豆”和“戏”而是好在:?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生:其实,“好豆”和“好戏”并不是好在“豆”和“戏”而是好在:蕴藏在豆和戏中的童真童趣。

师:说得不错,还有吗?

生:其实,“好豆”和“好戏”并不是好在“豆”和“戏”而是好在:吃豆和看戏过程中体会到的伙伴们的大方、善良和淳朴。

师:你的总结很精辟!

生:其实,“好豆”和“好戏”并不是好在“豆”和“戏”而是好在:吃豆看戏路上的自由畅快和美丽风景。

师:是啊,那普普通通的“豆”和并不好看的“戏”之所以在作者眼中是“好豆”和“好戏”,那是因为他以童年的视角看到了“吃豆”和“看戏”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童真”、“童趣”、“人情的温暖”、“伙伴的淳朴善良”还有“自然美丽的风景”,这才是鲁迅觉得那夜的豆是再也没有吃到的“好豆”,那夜的戏是不再看到的“好戏”的根本原因。

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带着对鲁迅寄寓在“豆”和“戏”中的情感的理解,再来饱含情感地读一遍文章的最后一段,好吗?来,老师起头,我们一起来读:“真的,一直到现在……”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四、[阅读思考:拓展]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这堂课表现得也非常得棒,老师都有些意犹未尽!我想如果我们的时间再充裕一点的话,善于思考的你们们肯定会给老师更大的惊喜,也会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不过,没有关系,正如我们品赏“好豆”和“好戏”需要突破“豆”和“戏”本身一样。语文学习也需要突破课堂本身,走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中去思考和体悟。所以,在最后,老师给大家一点拓展阅读的小建议,大家可以从中任选一个来完成。

(1)阅读《社戏》删去的部分,结合本课内容,找出作者在童年看戏和成年后看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思考探究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情感。

(2)名家“童年”主题作品:

冰心《梦》

丰子恺《华瞻的日记》

岛田洋七(日)《佐贺的超级阿嬷》

师: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点 评】

从“好豆”“好戏”到“好课”

鲁迅先生的《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篇幅比较长,学习有难度,但是李瑞杰老师巧妙地从“好豆”和“好戏”切入,在内容选择上具体而微,有明确的聚焦点;“品豆”——“赏戏”——“悟情”,这三个环节不仅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而且层层递进,使这节微课的课堂架构巧妙而新颖。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先通过有趣的“对句飞花令”活动,以“豆是?摇?摇?摇的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一开始就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品豆”的方法:既关注豆,也关注与豆相关的人和事。然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用“品豆”的方法来“赏戏”,进一步训练学生迁移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体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理念。

此外,从导入环节教师读出“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到结尾总结时的师生共读“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仅让整堂教学课首尾呼应,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中心主旨句的理解。

板书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双童年的“眼睛”看到的“豆”和“戏”,以及寄寓其中的情感,再加上教师精辟的解说,让总结升华环节非常出彩!作业设计方面的两个建议任务也很用心,体现了“课内向课外拓展”以及“篇章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理念。

总的来说,李瑞杰老师的这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却处处见匠心,可谓一捧“好豆”,一场“好戏”,一堂好课!是一节准备精心,设计精致,呈现精彩的微课!

[作者通联: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猜你喜欢
阿发好戏社戏
扮好“六种角色”唱出“一台好戏”
一出好戏
你人真好
黄渤的“一出好戏”
一夜暴富
阿发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张狂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