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死因探秘

2018-09-29 02:03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势杨修司马懿

(课前五分钟提出预习要求:大家之前上了两节课,现在请大家一定要换换脑子,好好预习这篇文章。在预习的时候勾画一下,圈点一下。有一些古文言的词语,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觉得有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设悬导入,提取文眼】

师(出示ppt1):

这是中国第一张居民死亡登记表。这个说法你认可吗?很多同学摇头,和我的学生一样。我有学生就发现这是老师在办公室电脑上自己制作出来的。有人说,老师,你这张表有问题。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1:杨修并不是因为惑乱军心被杀的,还有其他的原因,曹操只是借惑乱军心的名义杀掉杨修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聪明,但你能不能找到原因呢?

生1: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旷放(guǎng),数犯曹操之忌。(师纠正:旷kuàng)

师:这是这位同学的分析,你赞成吗?赞成的请举手。这位同学很聪明,他找到了一句能反映作者看法的句子。那我们就来继续分析。有才的杨修犯了曹操的忌讳,导致他被杀。这个看法你在文章中能够找到依据吗?

生2:第四段讲的是曹操造花园的事情,最后一句“心甚忌之”,可以看出来曹操对杨修内心是十分记恨的。

师:杨修点破了曹操的小聪明。还有没有?

生3:就在刚才说的下一段,塞北送来一盒酥的故事。这段写的是杨修很会揣度曹操的意思。曹操虽然表面上非常欣喜,但在内心里是厌恶杨修的。

师:“一合酥”也是耍小聪明吧?

生4:他(曹操)所谓的梦中杀人,其实只是想试探一下,怕别人暗中谋害自己。又是杨修点破了他的意思,最后还说了一句“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

师:同学们想一想,曹操是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当中,曹操有着诸多的缺点。但是他爱才惜才重才。我们总觉得别人点破了他的用心,他就去杀人,是不是有点小看了作为一代枭雄的他,有没有更深刻的原因?

生5:曹操怀疑杨修陷害曹丕。

师:跟他儿子有关,还有吗?

生6:还是他梦中杀人的那一段,最后命厚葬之,其实是一种假慈悲。

师:把曹操多疑、虚伪的一面点出来了。大家仔细看看到底是在哪里,曹操是想杀他的?

生7:是在倒数第二段。曹操问曹植,关于国事。曹植每次都能对答如流。而事实是,杨修每次都暗地里将这些答案告诉曹植。曹操发现之后,就对杨修起了杀意。

【对比阅读,分析大势】

师:又是和他儿子有关。文中其实还有一件事情,就在考察两个儿子的过程当中,关于出不出城门这件事情。三件事情都让曹操觉得:杨修在帮曹植的忙。用现代考试的话,叫(生齐答:作弊)。原来是杨修卷入了曹操两个儿子继承人的问题上。好,现在问题来了,曹操究竟喜欢哪一个儿子?很明显,曹操喜欢曹植,杨修又是帮曹植的,这不是好事吗?那为什么要杀了杨修呢?

生8:他担心杨修会起谋逆之心。

师:杨修有谋逆之心?大家赞成吗?

生9:历史上有很多臣子控制了皇帝,最后谋朝篡位。曹操也是一个心胸狭隘多疑的人,所以我想曹操杀杨修也在情理之中。

師:在这篇文章里,谁有谋逆之心?权力很大,能把皇帝控制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生齐答:曹操。

师:曹操是替天子掌管天下的人。如果曹植继位,曹操就很担心你杨修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曹操,所以为了绝后患,就必须要?

生齐答:必须杀了杨修。

师:大家知道,曹操最终选择的继承人是谁?

生齐答:曹丕。

师:为什么选择曹丕?曹丕哪些地方比曹植更好呢?读文章能否看出来?

生10:曹丕有什么事情都暗自告诉曹操,比如“丕暗买植左右”告密。

师:曹丕暗买植左右告密,请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来告密呢?

生11:如果直接告诉曹操的话,曹操会对曹丕特别防备,甚至觉得他是在诬陷曹植。

师:这是赤裸裸的诬陷,对吧?相比之下,杨修“径来告操”就显得手段一般了。同学们再想一想,曹操看到来告密的人是曹植的手下会怎么想?

生12:说明曹植不得人心。

师:连自己的手下人都管不好,你还怎么继承我的位置?文中其实还有很多线索。你能够发现曹丕暗中培植了很多势力,比如吴质事件之后的迅速反应,比如“有人告操曰”里的“有人”。都能看出曹丕善于结党,四处笼络。同学们猜想一下,当曹操看到曹植的手下来告密的时候,你猜:他知不知道这是曹丕的指使?

生(各抒己见):曹操知道/曹操不知道。

师:我觉得曹操是知道的。他心里面一定在想,丕儿啊,你无耻的样子真像我年轻的时候!那么,曹操选择了曹丕,为什么还是要杀杨修呢?

生13:为了防止将来兄弟争权,内斗。

师:一旦曹丕继位,杨修没死,极有可能出现兄弟内讧。所以他杀杨修,为的是他死后曹家天下的(板书:大势)

【适度引申,走向课外】

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开篇的名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读《三国演义》,读情节、读人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够读情节、人物背后的天下大势,可能更有价值。大家知不知道在杨修死后。曹操又新立了一位行军主簿?

生14:是司马懿。他辅佐曹家几代,再后来司马懿的儿子(师:司马炎是他的孙子)篡了曹魏的权力,统一了天下。

师:司马懿的儿子、孙子到最后都控制住了曹家的皇帝。所以曹操防住了杨修,却没有防住司马懿。天下大势真的是防不胜防啊。推荐大家课后去读一读《三国演义》。曹操明明看出了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却没有杀司马懿。相较于恃才放旷的杨修,司马懿是如何保住性命的呢?好好读一读,你可能会对这篇文章杨修的死因又有新的认识。

【点 评】

15分钟要让初二的学生理解一篇初三的课文,而且在他们对此文完全陌生的情况下,这怎么可能?这无异于一场克难攻坚的硬仗啊。但,朱佳伟老师打赢了,而且打得轻松自如,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朱老师是如何打这场漂亮仗的呢?一是“稳”。当下,不少老师教课文,喜欢“搬救兵”,找来一大堆背景资料、作者轶事、名人评论之类助读。朱老师则不,他就领着学生读“这一篇”。从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初读课文,到其后的深入探究,朱老师始终不离课文。他要求学生到文中找杨修的“死因”,到文中找曹操的“殺心”,到文中找曹丕的“阴谋”,步步都在文中。因为课文是长篇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学生在学习中也不自觉地运用了书中家喻户晓的内容,这不是朱老师外加的,而是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助学行为,也说明朱老师善于“借力”。二是“准”。小说阅读教学,当然离不开引导学生读情节,读人物,读环境等,可这样一步步分析下来,15分钟哪里够?这样千篇一律地学小说,学生又怎会有兴趣?朱老师慧眼独具地抓了一个“因”字,从这个小小的突破口攻进去,便深入腹地,纵横决荡。这显然牢牢抓住了课文的根本与关键,也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三是“狠”。青年教师上课,为了课堂效果,有时难免在敌阵外放一阵枪,学生已知已会几乎无需动脑的内容,在课堂上反复呈现,不知不会的却未被真正触及。朱老师却不肯绕过难点,而是拉着甚至推着学生钻进敌营,层层深入。学生从“惑乱军心”,到“恃才放旷”,到“以绝后患”,到“为防内讧”等,一步步走向纵深,走向“天下大势”,思考始终进行着,思维一直活跃着。有时,学生的思维力不够了,比如产生了“杨修有谋逆之心”的不当理解,朱老师不放过,他巧妙地“逼”学生进一步思考:谁更有谋逆之心?这看起来有点“狠”,但这样“狠”的结果,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朱老师对学生思维力的要求显然不低,推进学生思考的力量更是强大。就凭着这“稳”“准”“狠”的精神,朱老师和陌生的学生一道打了个大胜仗。

朱老师为什么能打赢这场硬仗呢?据我观察,也无外乎三个字:“读”“思”“创”。首先是朱老师爱读书,他通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相关的各种书籍资料,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他也读《杨修之死》。这篇被许多名师演绎过的传统课文还能上出新意?能,当然能,只要你肯像朱老师那样反复地深入地读,必然能发现值得一说的东西,因为这是经典自身的特性。其次是朱老师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教师自己必须有强大的思考力,朱老师就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他思考课文,思考教法,更思考学生的学法,所以他带着学生做“侦探”,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当阅读的兴趣激活了阅读的智慧,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水平的提升,便是有目共睹的了。再次是朱老师喜创新。一篇小说的教学是很容易驾驭的,但朱老师不走寻常路,他从“这一篇”“这一部”出发,利用课文自身逻辑的精妙,设计步步悬疑、环环相扣的行走路线,让学生在学习的路途中不断有新发现。这真是一程神奇之旅,难怪学生乐而忘返。

回顾朱老师的这一仗,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他举重若轻的背后,是值得每位教师学习的博览精思之功。有了深厚的功力,自然无坚不摧、无战不胜了吧。

[作者通联: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大势杨修司马懿
再领大势
不是大势将至,而是未来已来
运动鞋大势来袭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老谋子司马懿
“一合酥”续编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财经大势
绝妙好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