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精彩无限

2018-09-29 02:03贾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木兰微课文本

贾玲

首届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初中语文微课现场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经过两天共40节微课的赛教、观摩和学习,相信各位老师收获良多。微课,对我们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新的东西,需要研讨、更需要交流。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教师发展网,感谢《中学语文》杂志社,也感谢我们大赛的组委会,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此次微课现场比赛,与以往用视频的方式来呈现的、时间要求5-10分钟的微课,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现场赛更考验教师的能力。现场比赛是有学生的,时间只有15分钟,也就是说,用我们常规课的三分之一时间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领学生、指导学习,这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这对每位教师的综合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把控、教育教学艺术等的要求非常高。

在微课的定位上,到底是视频微课还是现场执教微课,先要区分清楚。如果是视频微课,一般以5-10分钟为宜。这次现场微课比赛我们规定时间为15分钟。其次,关于微课的界定一定要清楚:在内容上一定是一个点,一定要聚焦问题;在形式上应该是一节环节完整的课。

我们怎样可以上一节比较好的微课,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呢?我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点:

一、聚焦主题

一节微课,因为微而小,所以更需要聚焦。一节微课,如果它是漫无目的的、大而全的,那么既不合适也无法推进。我们聚焦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这和我们在文本解读上本质的追求是一致的,就好像我们常说的细节它并不一定都是细微末节。生活中诸多小细节为什么不都入了作者的法眼,而是只节选了几个?是因为这些细节都有利于表达主题,作者才把它选中。同时,我们在微课中选择的所有的点都应与主题相关,它应该围绕文本的主题来确定。这次比赛为了防止大家一开始做微课对主题的确定不知从何处把握,组委会提前给了大家一些选题,那么参赛者所选择的所有问题点都应该与主题相关,最好可以正中靶心,切中主题。就好像我们在中高考命题中,各省市命题都会给定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或选材等,允许学生去选择自己适合的话题、素材和题材,但都是有审题的前置要求。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不写与主题无关的,这与微课教学中应聚焦主题的思想是一致的。它不因为微小就可以偏离主题,我们应切合主题,所以我们在微课教学中首先应该聚焦主题,争取正中靶心。

二、聚焦方法

一节好的微课,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而是老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学习?老师有无引导、有无借鉴?以统编教材为例:在统编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课堂阅读的架构是课内精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然后再要阅读整本书,它有一个阅读体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学,那可能就不需要教师了,因为学生达不到这个程度,才需要教师慢慢地教,手把手地教,点石成金地教,教方法、教策略。从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这种学习培训是一以贯之的。在课内教读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阅读;在课内自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你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更正,接下来才能引导他走向课外做1+n更多的群文式阅读,不光要读诗文、美文,还要读整本书。而读整本书也不是随便地读,例如我们第一次进入统编教材的七年级教材的《西游记》,七年级时提出的阅读是精读与跳度,老师就应该教学生怎样去精读,怎样去跳,哪些地方应该精读,哪些地方应该跳读。什么情况下可以跳读,就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两天的赛课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展现自己的地方比较多,指导学生学习的展示,稍微少了一些。这是需要教师改进的地方。我们经常强调要以教定学,我们更希望三尺讲台不仅仅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平台,更应该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所以希望老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去教方法。虽是短短的15分钟,也要能够体现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出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好的教学策略,就是需要指出来、总结出来、明确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所以聚焦方法也应该是我们对微课的关注点和侧重点。

三、聚焦特点

微课就是短时间内绽放光彩,微让精彩显得更浓烈。

本次大赛是关于语文学习思考力的,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有思考力,这个特点要从哪里体现?要聚焦文本特点、聚焦作者写作的特点、聚焦你本人在解读上的特点,是你在解读上有独具匠心之处,读出了新意,读出了你的独特感受,还是作品本身就有同类作品、同题材作品、他本人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中有非常独特的地方,你指出来了吗?你让学生领悟到了吗?你引导的过程是不是恰切且到位呢?从比赛情况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个特别的“特”不够突出。所以还是希望我们的老师在文本解读上多下功夫。有的老师,特别希望展示自己,特别希望自己能够以光彩夺目的方式,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太过于喧宾夺主,未能体现以生为本。

老师们对于文章的主题能够有多元解读,这个提法我既同意也支持。而且我也积极地倡导我们的老师不能把文章读死,而应该把文章读活。这个活,就是活而不乱的活,这个活本身就带有多元解读。可以读出自己新颖的、独特的感受,可以读出特点。那读出特点的同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是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解读的前提是他必须是哈姆雷特,他不可以是李尔王,更不可以是麦克白,如果你的多元解读,已经不是文本本身的內容,那你便不是多元解读,而是乱解读。那也不叫个性解读,更不是创新解读,因为偏离了主题,偏离了文本的解读不是创新,你创新的过程大家是不接受的。大家会有疑惑,我们的文本不是这样说的,你是从哪里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有可能是你从网上查到的,某一个一家之言。这个一家之言,是否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甚至是否在学术界已经得到了确认都无定论。而老师却把它直接搬到课堂上,这样做是否恰当?这些是我们授课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让课堂呈现得更美好!

四、聚焦学习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也应该建构一个共同体。让我们在师生研讨的互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这个道理,我们的老师都认同,老师们也愿意在这个角度上做无限的探究。但是很遗憾,我们由于时间紧、由于内容多、由于是赛教,所以越是在这样的大赛中,你准备得越充分,越滔滔不绝的多,自己激昂宣讲的多,对自己展示的多。这恰恰让我看到了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我们心理认知中间的差距。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应该像一个战士,而不是平时口头说大话,在关键时刻他要得冲得上去,能打得下来,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才是一位真正的战士。有老师举冷风的例子,关键时刻体现出军人的风采!所以大家对这样的形象印象深刻。

为什么我们有很多好老师滔滔不绝地说,说的都是非常正确的话。但是到了课堂上,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往往你的说和你的做差距很大。为什么大家都很推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呢?因为他的说和做是一致的,这就叫知行合一。

这次微课让我看到,来参赛的老师个人素质都很好,个人的积淀也很好,个人读书也挺多。这是很可喜的,但是恰恰让我觉得,很多老师因为这积淀多,所以他就更愿意自己来说。倒不是说他总是想展示自己,因为他觉得时间来不及,因为来不及,我又准备得十分充分,我就还是把它说完。以西安老师为例,姜瑞老师的教学设计有高人一筹的地方,特别是在文化积淀,传统文化进入人心方面,很自然地把我们的文学化教学和文学符号联系在一起。讲木兰的形象也挺好的。但有一个地方我很不赞赏,在梳理情节的时候,因为担心时间不够,浪费时间,所以他自己梳理的多,当然学生也跟着去梳理了情节。也我就跟她说:“我觉得这是你认为的浪费,我认为的必然。”当然瑕不掩瑜,她有自己的长处,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五、聚焦问题

如果一节微课的点没有把握好,那么这节课整体都会出现问题。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题目即文章的课题,主题非常宽泛,没能做到聚焦问题。那个过程当中,好的地方还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相互指正。

比如《背影》中关于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是不是应该成为这节课聚焦的重点呢?又比如《木兰诗》中木兰的人物形象。你心目中木兰的形象是什么?有的老师,自己对于木兰形象没有一个明确的解读,让学生去说,学生又能说出什么?而姜瑞老师,在进行木兰形象分析的时候,至少把他自己对于木兰形象的分析,明确地告诉了学生,木兰就是一个“巾帼英雄”。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女性,从来都是与英雄不沾边的。木兰为何是巾帼英雄,姜瑞老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的习总书记称赞宋玺,一个北大的“学霸”,大二时就要求加入海军陆战队,后回来继续完成学业。她的这种责任与情怀,让她在北大校庆网做论坛时,成为唯一一个学生代表,那不就是因为她巾帼英雄的形象吗?她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她这样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总结出来木兰的形象,如何让学生读呀?怎么读出学生自己心目中的花木兰呀?到底你心目中的花木兰在哪里?是什么?这种聚焦问题往往是最见功底的,因为这些内容教參上都没有。所以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备,这恰恰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好好反思,好好研究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在聚焦问题的过程当中,有些老师就不错。比如说杭州的李伟老师,他在讲《范进中举》的时候,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胡屠户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前倨后恭。这“点”就抓得比较准,也一直在围绕着这个点引导学生学习、品味。学生的学习肯定会更深入一些。再比如说来自石家庄的田老师在导入的时候。能够从当地的资源,如武汉长江大桥,到他的家乡赵州桥,然后引出中国石拱桥。抓说明的特征,拱的作用,就是它能够屹立千年而不倒。它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这个点就聚焦得比较明确。再比如说兰州的老师,他在讲《陋室铭》的时候,能够抓住陋室不陋这个特点。不陋的关键点在于人,而不在于房子。抓住了这个点就抓住了蕴藏在其中的豪杰、豪气、豪放。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哪里是陋室呀,和这房子里面的人去结交,让人觉得这是多么难得的际遇呀!再比如说来自乌鲁木齐的刘老师,他在讲《雷电颂》的时候,以自己的声音和气势来帮助学生再次感受那种营造气势的语言和感受。这种聚焦,都比较好地体现了微课教学中的问题聚焦。包括我们有的老师在讲《蒹葭》那种朦胧意境时,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走进另一种意境。让学生来体会那种比较虚、比较空的意境,这相对来说都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我希望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点的研究,对点的定位,这点的把握能与对文本解读的能力相结合。我觉得这样的研究过程是整体教学的提升,而不是一件微课本身的提升。所以好多的微课,就像一把刀枪一样能直指敌人的心脏。研究它很有意义,因为研究它有利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今天我们的时代已经不能算是多媒体时代,而应叫融媒体时代。姜瑞老师在分析木兰形象的时候,课前所播放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他选的不是常香玉,也不是小香玉,而是小香玉的学生所唱的豫剧选段。既切合学生又有一点现代内容的融入。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学的兴趣是不是更容易被激发?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用心,教学的艺术。这也是我们好资源利用的益处。希望好的做法可以给大家一点儿借鉴。不够完善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共同学习和研讨。来提高我们在微课教学上的一种整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内容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生产力。让我们课堂的有效性得以真正的提高。

一节微课15分钟,基本解决了我们课堂上最多、也最重要的内容,原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这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吗?

[作者通联: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木兰微课文本
木兰剧片段展示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若是木兰能网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