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寓言故事,是通过一则故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故事中蕴涵的道理,指导学生学会智慧地与人交往和做事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生活、学习。寓言的寓意把握,是寓言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寓言教学的难点所在。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真正内化,而不是走过场,停留在标签式的教学表面;另一方面,要避免直接将道理告诉学生,把教学化为简单的结果呈现。那么,寓言故事怎样进行寓意教学呢?可以采用分步递进的方法,可以让寓意教学水到渠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思路。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为了引导学生把握寓意,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读中举象
根据故事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先分别读出鹬的“威胁”和蚌的“得意洋洋”,通过指生读、分组读理解语言,再以同桌相互欣赏读的方式,充分读出鹬和蚌的心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读,体会到鹬越是威胁、蚌越是得意的内心世界,再逐句减少文本中对话的语言内容来进行对读,营造激烈“相争”的现场情境。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受到鹬和蚌互不相让、相持不下的情景,强化学生头脑对故事形象化的认识。对故事内容的形象理解,是帮助学生建构起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
二、写中识因
在充分朗读故事中对话部分内容后,教师请学生自读课文的结尾,说出鹬和蚌相争的结果。这时,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出一只大大的鱼篓,要求学生选择对被捉进鱼篓的鹬或蚌写一段话,用这样的格式:你这只鹬(蚌)啊,你只想到……却没有想到……,你说你傻不傻?这是要学生代文中人物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有了上一环节充分的朗读体会,学生马上就会联系到:错的原因是只想到对方怎样,却没有想到自己同样的后果;或者是只顾着争执,没有想到还有其他的危险。这一环节的写,仍是对故事内容的延伸,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寓意的把握建构了一个“跳板”。
三、说中明理
故事学习的最后,教师可以插入这则寓言故事背后的故事。战国时,秦国想一统六国,但又害怕其余六国结盟来对付它。这时,赵国和燕国发生了一点矛盾,赵国想要攻打燕国。于是燕王派手下的大夫苏代到赵国当说客,苏代见到赵王后,就讲了《鹬蚌相争》这则故事,而听了故事后,赵国决定取消攻打的计划。让学生说一说,赵国听了故事后,想到了什么呢?这样,将故事放在一个更大的语境中进行理解。学生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这时的说一下子就能抵达这则寓言的核心,即“相互争执,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这里没有说教,是学生对故事核心水到渠成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采用分步的形式进行,每一步都为寓意的理解做了充分的准备,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而教学成效是明显的。因此,进行寓言教学,需要深化对寓言的感性理解。寓言故事一般内容短小,语言简洁,容易在教学时偏于说理。事实上,对于这样的文本: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空白处的拓展、关键处的讨论、描述处的朗读、趣味处的表演,通过充分展开的学习过程,对原本短小的内容产生丰富的内心感触。以此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愿望以及情感的共鸣,让故事内容首先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其次,不要急于概括寓意。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的铺垫,架起学生理解寓意的“桥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启发学生发现寓言故事中人物或事物的可笑之处、异常之处、矛盾之处,在读写和思辨中明晰当与不当的地方,找到打开故事核心的“关键编码”,这样接下来故事寓意的揭示才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再次,要避免机械概括寓意的做法。在层层推进的基础上,轉变寓意揭示的方法。引入学生的生活场景,链接寓言的故事背景,点击人物的自我思索,让寓意的理解自然无痕,与学生内心成长有机整合,这时的教学既富有鲜活的创意,也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
总之,寓言学习应发挥寓言对于学生语文成长和人生成长应有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水到渠成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故事中蕴涵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