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愔颖
针对中高考作文“除诗歌外”的体裁要求,无论是教育界还是文学界,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是否接纳诗歌的讨论见仁见智,各自有理。说到底,就是表现形式与表现评价之间的矛盾,当然,也包含了为诗歌败落之势鸣不平之声。如我所见,现代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确地位尴尬。虽在考试中暂无“解禁”之期,鉴于内心那被诗歌点燃的星星之火,于是在诗歌教学与拓展时做一些读写结合的尝试,为创作开一扇窗。以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为例,在原诗歌学习基础上,着意落脚以适当的方式和深度展现学生品读后的心灵体验,由此确定了朗读审美——诗味审智——写作审心——返读审得的教学设计。
一、朗读审美,诗味审智
教学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导入,从他选择林肯纪念堂宣誓就任、从他用林肯用过的《圣经》宣誓,从他对林肯的崇敬中引出对林肯的介绍,创设了亲近人物的情境和情感铺垫,助力诗歌研习。
通过教师范读和集体诵读让学生宏观感受诗歌这一文学样式,诵读指导强调节奏的诗意和感情的层次,如分行、复沓、称谓的变化和每段的情感逆行等,以读带品、从品生美,初步感知该诗的节奏风格,感受音乐之美和抒情之美,并在引导中将诵读、情感体验和语言赏析紧密结合,交互进行,让学生对诗歌此二美的品悟紧凑流畅,在课堂上慢慢氤氲一种解读热情。然后顺势提出了“林肯总统是否逝世于大船的甲板上,而作者惠特曼沉痛地目睹了这一切”的疑问,把对“诗味”的品读推向纵深。
扣住诗歌鉴赏的四美:音乐美、抒情美、想象美、概括美,由形至神,解构惠特曼诗的形式、构思,直指诗意本体。其实诗的浓缩不仅限于形势,更关乎情感表达的对象和指向。勾勒一个人,歌颂一个总统,让他成为“殉道者”的代表。“殉”:因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生命。“道”:一切正确的,合理的,美好的,具有历史进步性的事物或思想。林肯是一个典型,但绝不是唯一。
二、写作审心,返读审得
诵读审美的铺垫和学生的评析之智使我水到渠成地进入了写作实践环节。学生放眼世界,回顾历史,搜寻殉道者的踪迹,并概括最有价值事迹,用诗的语言给那些殉道者们献上敬意。學生自然提到了普罗米修斯、布鲁诺、屈原、文天祥等人,他们或登高振臂呼喊,或运筹帷幄,或放浪形骸,或冲冠一怒,或低吟浅唱……他们都可以说是殉道者。
在此基础上,用雪莱《普罗米修斯赞歌》 和顾城《一代人》作为范例,进行了诗歌写作指导。提示了屈原、布鲁诺和白求恩等人物的抒情重点,要求扣住人物身上的一个典型特点或贡献来阐发情感,体现诗味。
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不应游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惠特曼的作品诗情很真、诗味很浓、诗意很足,适合同学通过感受诗美,创造了诗美。对于诗歌的深入学习来说,这是一个尝试,亦是一个证明。在当堂写作后,再以写促读,拓展阅读《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里开放的时候》,再次感受诗美,巩固体验。
三、读写结合,凝聚鉴赏结晶
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语文教学最为明显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读写结合。可以说,读读写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规最平实的教学手法。而我认为这种阅读不应把现代诗歌排除在外,应该利用诗歌这个语言载体,从诗歌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文本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互动促进的作用。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而真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从体裁到主题的读写活动,呈现出一种阅读到写作的线性结构。教学过程的本质实际就成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训练过程,学生以已有知识能力为基础,开展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实现对固有知识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同时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
四、开一扇窗,诗情画意自来
新的语文教育逐渐开始关注过程,强调学生的思维暴露、思维操练和智力挑战,并且引导学生,由审美向审智转化。情感的表层是感受感知,而在情感的深处,应该是感悟,或者更深邃点是理性,审智比审美,更富于才智的挑战性,是有层次地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以对话、实践和创新让学生试着去表达,力求把课堂变成审美而又智性,但审智也还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结果,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到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只有从审美到审智再到审心,从感性到理性直至精神生命。
对现代诗歌教学中“写”的开放尝试,其实是想用课堂的反馈,来还原学生的诗感,我始终相信,诗是可以直达内心的,多一点这样的尝试,诗歌也许能逐渐回到主流体裁,而我的教学设计,撷取一例呈现实情,只是想为诗歌创作开一扇窗,相信,光束已经在照亮诗歌的渺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