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航海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探索

2018-09-28 10:37周昕
东方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新常态

摘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航运业低迷的新常态下,我国船员的质量和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本文在解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分析了航海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并探讨了养成途径,以期提高航海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常态;构成要素;养成途径

1 “新常态”背景下高级船员的需求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持续低迷。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指出,“中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發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正在、并将持续在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和宏观政策三方面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全球航运业也进入低迷期,亏损、破产、重组成为航运市场的主题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航运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航运的行情不能叫低迷,应该叫新常态。

在此低迷的航运新常态下,加上船员职业的优势丧失,船员人才流失加剧,必然导致高级船员供给不能满足新增运力的需求,因此船员市场依然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已有注册船员148.3万人,同比增长6.7%。2017年外派船员13.9万人次,同比下降了2.7%,外派规模居全球第二[1]。但是,我国只有15%的优秀船员能打入欧美船东市场,说明我国船员的质量和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的航海类院校招生困难,成材率低,而企业要发展,仍需要更多的优秀船员。

2 “可持续发展能力”解读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关于人的发展报告》中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协调、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既要满足人当时的发展需要,又要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1992年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首次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中国教育部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出要求,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2]。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完成专业教育后所学知识、能力、素质等既满足当前专业就业需求、又满足将来在专业领域发展或职业迁移需求,包含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职业通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职业专有能力是依据不同的职业特质要求必须拥有的能力[3]。因此,航海类学生应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符合其特有的职业要求。

3 航海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

麦可思公司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其就业质量却较低,主要表现在岗位迁移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离职率较高等,这表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存在问题。中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到,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船员是一种特殊职业,其职业特点与其它职业既有共同点,如要求从业者有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更有很多不同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航运企业走访调研,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航海类学生应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行为能力和精神意识两个层面。没有正面积极的思想意识,再高超的能力也可能带来负面的行为和影响。

3.1船舶操作能力和航海职业精神

高级船员的培养必须达到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标准,如《海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等,具备现代船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主推进装置3000KW及以上船舶三管轮、三副、ETO(船舶电子电气员)等工作岗位。因此,船舶操作能力是航海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要构成要素。

然而,只有投身航海事业,才能发挥船舶操作的专业能力;只有热爱航海事业,才能更好的发挥船舶操作的专业能力。据一项航海类院校航海职业精神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40%的学生因为“薪酬”选择从事航海事业,约16%的学生因为就读于海事类院校,不得不选择,只有约25%的学生因为“个人梦想”选择从事航海事业。因此,必须加强航海类学生优良的航海职业精神的培养,否则势必造成优质的航海教育资源的浪费[4]。

3.2英语能力和国际意识

英语是远洋船员适任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一方面, 90%以上的航海类学生都认同英语能力在远洋船员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近年来远洋船员适任考试英语科目的通过率不断下降。此外,越来越多的航海类学生仅仅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从一开始就放弃将来从事远洋船舶工作的梦想,退而求其次选择在近洋或港口就职,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学生缺乏国际意识的培养。航海类专业培养的是国际化人才,不应狭隘地理解为英语水平好的航海类技术人才,其内涵还应包括开放的文化态度、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上的开阔与包容[5]。没有国际意识的培养,学生很容易因其狭隘的理解而错失远洋船员的梦想。

3.3执行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

航海既是一项高风险的海上运输行业,又是一项职位职责划分明确的工作。因此,各级船员以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服从指令、规范操作的执行能力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强烈,大局意识和服从意识明显下降。要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船员,必须培养学生军人般的责任感、大局观和服从意识以提高其执行能力,确保船上各项工作的规范执行。

全球海事管理机构对航运的监督管理以及和航运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宗旨和目的就是关键的两点:安全和环保。一方面,安全第一,确保人员、船舶及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来自船舶的操作性和事故性污染。作为航海类学生,应从对己对人负责的职业意识高度上认识并树立起安全环保意识。

3.4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

据统计,全球80%的海上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越来越少,虚拟化的交往形式越来越多,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感情淡漠,这无疑不利于航海这一需要船员高度协作行业的发展,因此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员的团队精神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5沟通能力和爱国精神

“沟通能力”不是单纯指语言沟通能力,而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间的信息交换、文化互动、价值取向能力。船员在跨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和不同国家的船员一道相处,如果没有对等的沟通能力,会造成沟通不平衡或不对等,极端的会造成崇洋媚外或盲目自大。因此,航海类学生,既要具备学习、包容外国文化的能力,又要具备保持、传播本国文化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的看待国际事务,避免迷失自我,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4 航海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途径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航海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应从更新育人理念入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设计和专业相关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航海人才。

4.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新常态下,航海类专业不仅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还要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海类人才,将职业精神、国际意识、安全环保意识、团队精神和爱国精神融入育人理念。

4.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STCW公约职务适任要求为标准,由学校、船公司、海事局三方共同参与(三方共育)培养航海类人才的知识、技能、素养(三种养成)。学校以半军事化管理为依托,以一日生活制度为抓手,课上课下全面培养学生。船公司借助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专题讲座、人员兼职、共同开发课程、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等途径,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将行业新技术、职业标准及时融入人才培养。海事局在船员培训监控、考试和评估监控、教学监控等方面发挥第三方作用。

4.3完善体系改革课程

首先,根据国际国家航海类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能力,兼顾知识、技能、素养,按照“课(课程)证(职业证书)对接”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训课程、第二课堂活动、职业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等。

其次,专业课程实施“实境教学,项目训练”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职业背景进行教学项目化设计,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再次,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第三方评价(职业资格—海事局适任考试和评估)与学院评价(学历教育考试)相结合,实现“以证代考”、“以评代考”、过程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顶岗实习环节由学校、船公司、海事局三方共同评价考核。

4.4丰富文化素质活动

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的一日生活制度。如聘请企业人士进行航海类专业入学职业教育、团课形式的日常思想教育、校友报告会、世界海员日活动、中国航海日纪念活动、定期读书活动、中国传统经典诵读活动、英语技能竞赛、模拟求职面试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航运新常态背景下重视航海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重视船舶操作能力和航海职业精神、英语能力和国际意识、执行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爱国精神,是“教”、“学”、“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将有助于提升航海类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交通运输部.《2017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

[2]中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3]周书云.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项目体系建构探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6(4): 69-73.

[4]马晓波等.航海类院校航海职业精神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船海工程, 2016(12): 131-134.

[5]劉慎军等.大学生国际观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3): 37-41.

作者简介:周昕,女,1979年生人,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DGW2016S16)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新常态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