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60年成就与展望

2018-09-28 07:59高树义黄伟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8年4期
关键词:超声速降落伞航天器

高树义 黄伟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 100094)

0 引言

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是指利用气动减速装置或着陆缓冲装置,通过特定的控制手段,使需要返回或着陆的航天器或有效载荷实现位置、姿态、速度等运动状态的转变,直至按预定的程序和目的安全着陆和收回的技术。其主要任务是使航天器的全部或局部减速到规定的速度并安全着陆于地球或其他星球表面。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是航天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空间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广泛应用于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等,以及导弹武器、近空间飞行器、无人机、运载火箭等其它各类飞行器的回收着陆,此外还具备大量的衍生应用[1-3]。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的单位,形成了完整的工程研究配套体系。60年来,我国所有航天型号的回收着陆系统基本都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完成,研究所在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上的发展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休戚相关[4]。

1 主要成就

1.1 圆满完成任务,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圆满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嫦娥”工程重大专项任务,圆满完成返回式卫星以及各类导弹、无人机等研制配套任务。自1958年专业组建以来,据不完全的统计,先后完成了13种型号23种状态探空火箭有效载荷的回收;完成了7种型号12种状态战略武器的数据舱回收装置的研制;完成了9种型号10种状态战术武器局部或整体回收;完成了3种型号空投水雷减速稳定系统的研制;完成了8种型号的卫星返回系统的研制,以及11艘“神舟”号飞船的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完成了探月三期工程采样返回器回收系统的研制并实现了高速再入返回飞行验证[5]。

(1)从探空火箭成功起步

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的人造卫星事业就此起步。人造卫星及运载火箭系统部分部件在上天之前需要利用探空火箭进行飞行模拟试验,同时需要探测高空气象及空间环境参数。因此,探空火箭是发展航天技术一种不可缺少的试验工具。与国外航天强国的发展相同,探空火箭的回收可以说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摇篮。

1959年7月开始的T-7M探空火箭研制任务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启蒙型号。1960年4月17日,T-7M-003探空火箭成功实现了箭体回收,是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首次成功[6]。之后,一直到1998年,数十种型号的各类试验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核取样火箭的回收着陆系统陆续研制成功,为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为国防发展发挥作用

在我国国防装备大型实验数据舱回收系统研制中,为了摸清有效载荷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对再入段进行实时测量。当再入速度达到马赫数10甚至更高时,有效载荷与周围空气摩擦产生的温度可达到千度以上,会出现“黑障”现象。在当时遥测方法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必须将这阶段的数据先存储在有效载荷的数据舱磁带中,在着地前将数据舱弹出,对其实施减速并回收,然后通过回收磁带的方式获取数据。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先后四十余次承担了此项任务,全部完成回收,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0年5月18日,在我国首次远程火箭全程试验中,南太平洋成功回收数据舱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范例,这次试验对我国获得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意义深远。

除战略导弹之外,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在其它各类导弹、武器、无人机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服务于多用途、多兵种的各类战术武器方面,不仅在战术导弹的研制阶段得以应用,气动减速装置等还可成为这些武器的组成部分,满足稳定、减速、布撒、打击等需求。服务于无人机方面,为多种型号先进无人机研制配套回收着陆系统,满足无人机重复使用或应急安全着陆的需求,在我国首次突破了高速无人机的无损回收和可重复使用,采用可控翼伞的方式首次实现小型无人机的定点着陆[7]。

(3)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卫星回收的国家

返回式卫星是中国最早研制的应用卫星,先后发射了7种型号25颗,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担了所有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任务,回收成功率达到 100%。通过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我国解决了高强度降落伞技术、时间——过载——时间回收控制技术、无线电回收标位技术、防污染火工装置技术等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卫星回收的国家[8]。

2016年4月18日,“实践十号”卫星安全降落在预定着陆区域,我国返回式卫星时隔十年后再次安全回家,为我国返回式卫星金牌回收系统再添一枚新的勋章。

(4)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夯基筑路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初期我国开展了“曙光”飞船的预先研究,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大型降落伞等关键技术方面提前储备了一定的基础。1986年,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瞻性地提出了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方案,历时五年,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研究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9]。

1992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担了“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任务。自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以来,我国已成功完成了11艘神舟飞船的飞行任务,回收着陆系统不辱使命,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系统可靠性持续提高,确保了航天员安全健康地返回地球家园。从艰难摸索到技术成熟,“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回收着陆系统具备自动判别返回舱所处状态并选择相应着陆程序、自行检测故障并进行主备切换的功能,是目前我国回收质量最大、着陆速度最低、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系统最复杂的一套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未来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正在开展新一代多用途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工作,其性能指标和技术先进性将在神舟飞船的基础上有显著的提升。基于返回质量和飞行参数等技术条件的不同,回收着陆系统将采用基于群伞的气动减速方案,并需要在超声速条件下打开稳定减速伞。目前,已经成功完成了大型群伞技术的空投试验验证和超声速稳定减速伞技术的飞行试验验证,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5)探月及深空探测再立新功

2004年1月,我国探月工程正式获批立项,揭开了我国开展月球及深空探测活动的序幕,按“绕、落、回”三步走的方针稳步实施[10]。

在探月二期工程中,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建设了月球着陆试验场,完成了“嫦娥三号”着陆验证器悬停避障试验、着陆稳定性试验以及着陆缓冲试验等大量试验任务,充分验证了月球着陆器最终着陆段的工作性能。研制成功的伽玛关机敏感器,确保了“嫦娥三号”着陆器落月前及时发出发动机关机指令。

在探月三期工程中,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成功了返回器回收系统。在返回试验器飞行试验中,回收系统工作正常,确保了我国首次地月返回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技术。

我国计划于2020年左右进行首次独立自主的火星探测,是月球探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11]。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担了火星降落伞减速系统的研制任务。由于火星大气相比地球大气非常稀薄,导致火星降落伞开伞条件具有超声速、低动压、低密度的特点,对降落伞造成充气开伞颤振加剧、前体尾流干扰加剧、减速效率降低、稳定性变差等影响,据此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试验工作,目前已完成关键技术攻关,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

(6)衍生应用百花齐放

基于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实现了大量的衍生应用。创造了包括“东方红一号”观测裙、充气式重力梯度杆、潜体排水气囊、国庆红宫灯、延时器、防弹衣、气象火箭减速伞、巨型高速飞行红旗等一大批应用成果。

其中,“东方红一号”观测裙解决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看得见”的问题,是我国首个空间柔性展开薄膜结构。充气式重力梯度杆在新技术试验卫星上成功应用,是我国首次上天并成功运行的空间充气展开结构。为抗战70周年研制成功的巨型高速飞行红旗,为世界之最,确保了阅兵典礼的顺利开场。

1.2 掌握核心技术,构建了完备的技术及产品体系

60年来,基于各项型号任务的研制需求,研究所研制开发了各类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产品,形成了从系统到子系统,到单机、部件的齐全的产品体系。结合产品研制,大力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夯实相关基础技术的研究,独立自主掌握了完整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体系。

1.2.1 研制开发

随着60年的发展,研究所研制开发了齐全的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产品体系,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制,对各项型号任务的圆满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的回收着陆系统级产品主要有:载人运输飞船回收着陆系统、返回式卫星回收着陆系统、探空和科学实验火箭回收系统、地外天体取样返回回收系统、火星探测减速着陆系统、数据舱回收系统、气动减速与稳定系统、高速无人机回收着陆系统、低速旋翼机应急回收系统、高空气球载荷回收系统、弹载浮空器等等。

形成的单机级产品主要包括降落伞产品、着陆缓冲装置产品、回收装置结构机构产品、回收控制装置产品、回收标位产品和火工装置产品等。

降落伞产品主要有锥形带条伞、无肋导向面伞、环帆伞、方形伞、环缝伞、盘缝带伞、平面圆形伞、十字形伞、冲压式翼伞等数十种伞型产品。着陆缓冲装置产品主要有全向缓冲气囊、排气式缓冲气囊、软着陆支架、着陆反推发动机及近地高度敏感器等。回收装置结构机构产品主要有降落伞伞舱、数据舱、连接分离机构、转换吊挂吊索、可控伞伺服操纵机构等。回收控制装置产品主要有回收配电器、火工控制器、程序控制器、时间控制器、压力高度控制器、加速度开关、归航控制器、伺服驱动控制器多种类型控制产品。回收标位产品主要包括回收信标机、回收应答机、柔性标位天线、闪光标位装置、海水染色装置、浮囊标位装置等,可采用多种手段实现空中及地面、水面标位。火工装置用于完成回收着陆系统需要的各种弹射、解锁、分离等动作,产品主要包括弹射器、弹伞筒、解锁器、脱伞器、收口绳切割器、气体发生器等。

以“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为例,其产品组成如图1所示,所有单机产品均实现国产化,完全自主可控[12-13]。

图1 “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产品组成Fig.1 The Shenzhou spacecraft recovery and landing system product composition

1.2.2 自主掌握

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应用技术,60年来,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并自主掌握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以专业组成划分,我国已经发展形成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体系Fig.2 The spacecraft recovery and landing technology system

(1)航天器回收着陆涉及返回或进入、下降减速、着陆缓冲乃至起飞上升等环节,涉及气动、结构、控制、通讯等诸多学科,具有柔性材料多随机性大、受环境影响大等特点。总体技术是最核心的环节,通过突破系统设计技术与系统评估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回收着陆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支持了载人飞船回收着陆系统、探月三期取样返回回收着陆系统等系统级产品研制。

(2)系统仿真技术是回收着陆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突破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技术、气动特性仿真技术、动力学仿真技术、半实物仿真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回收系统仿真验证的关键问题,满足各类回收着陆系统设计验证的需求[14]。

回收着陆系统向复杂环境下全过程感知和高精度自主控制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提升回收着陆程序控制技术、回收着陆算法及软件技术、回收着陆状态感知技术等核心技术水平,解决了诸多回收着陆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支持了回收着陆控制系统产品的研制。

(3)航天器进入或返回为了实现安全着陆的目的,必须进行减速。通过突破降落伞及群伞设计技术、可控翼伞设计技术、降落伞包装技术、充气式气动减速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了大量回收减速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支持回收减速系统产品的研制。

(4)着陆缓冲技术是航天器着陆安全的核心环节,通过突破气囊缓冲技术、机械式缓冲技术、水平滑跑着陆技术、着陆反推主动缓冲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了各类航天器着陆缓冲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支持着陆缓冲系统产品的研制[15]。

(5)标位技术是回收着陆专业重要的支持性技术,通过突破水面漂浮标位技术、导航标位技术、无线电标位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了“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取样返回器等航天器返回标位及快速搜寻的关键问题,满足返回任务的需要。

(6)回收着陆系统相关结构机构除了考虑常规的外形、接口、强度、刚度、运动副等问题外,还需要特别关注降落伞或气囊等柔性展开装置的通道是否通畅、连接分离及转换吊挂等环节的逻辑及顺序关系是否匹配等,通过突破连接分离机构设计技术、转换吊挂技术、展开锁定技术、锚定附着技术等核心技术,确保回收着陆系统工作满足要求。

(7)回收着陆系统需要采用火工装置技术实现各种快速、可靠的弹射、分离、切割等动作。火工装置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能量质量比高、作用时间短、一次性使用等特点。火工装置一般由发火元件、装药和功能机构组成,利用装药燃烧或爆炸产生的能量通过功能机构来完成特定功能。

(8)系统试验技术是回收着陆专业重要的支撑技术,通过突破大载重空投试验技术、模拟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技术、测量技术等核心技术,解决了回收系统设计验证的关键问题,满足回收系统产品试验验证的需求。

经过60年的发展,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主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其中部分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载人航天方面,系“神舟”列飞船回收着陆圆满成功,目前正在开展新一代多用途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设计,即将进行搭载飞行试验。在深空探测方面,“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首次实现地月返回,突破了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的减速与着陆技术;我国首次火星着陆探测任务中的降落伞减速系统基本完成初样研制,计划于 2020年发射飞行。在运载火箭回收方面,正在开展助推器安全可控回收系统的研究,研制成功原理样机,完成了多次空投试验考核,即将开展飞行演示验证;开展了低成本运载火箭一子级回收着陆系统的研究,完成了系统方案及缩比样机的研制与试验[16]。在导弹武器方面,实现了从亚声速到超声速稳定减速的跨越,超声速降落伞减速装置得到成功应用,高超声速充气式再入减速装置突破了关键技术,即将搭载探空火箭开展飞行验证。

此外,基于回收着陆专业在降落伞、缓冲气囊等柔性展开结构方面的技术基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不断突破柔性结构设计技术、柔性结构保形技术、折叠展开技术、试验验证技术等核心技术,使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在空间柔性展开系统方面的衍生应用得到进一步创新拓展。总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必将在我国进一步航天强国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军民融合发展上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2 发展展望

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美国、俄罗斯(及前苏联)先后完成了战略武器试验弹头和数据舱的回收,战术武器整体回收,大型运载火箭助推器、子级、整流罩的回收,多种卫星和飞船的回收着陆,实现了月球、火星及金星等地外天体表面的软着陆。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及印度等国均正向深空进一步发展,美国还积极开拓运载火箭的重复使用,各航天强国在拓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突破传统方法上正在开展大量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例如,美国NASA在空间技术路线图中将航天器进入、减速与着陆(Entry,Descent,and Landing,EDL)技术作为NASA大力发展的14项空间技术之一,其主要内容与本文所述航天器[17]回收着陆技术基本一致。

我国航天事业对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需求也非常迫切。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未来自由进出空天技术、深空探测技术、战略战术武器威慑与打击技术等将是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的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航天员轨道应急救生系统、深空探测的软着陆与取样返回、运载器的回收重复使用、超高速飞行器的无损回收、各类新型武器的气动减速与稳定装置、空间柔性展开结构等任务对回收着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此外,回收着陆技术还将进一步应用到精确空投、太空旅游、抢险救灾、安全救生等方面,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客观上,虽然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研究深度和实现的应用指标上我们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的手段方法与效果尚待提高;近10 t及以上级大载重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尚未成熟;火星及小行星等深空探测器的进入减速与着陆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航天器定点无损着陆技术有待验证;高超声速充气式减速技术研究刚刚起步。因此,有必要加速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创新发展,力争实现国际一流。

2.1 发展航天器回收着陆核心技术

当前国内外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目标及趋势主要包括:实现更重的载荷回收与着陆,适应更快的进入或返回速度,适应高空乃至地外天体等更为复杂的环境,达到更高的下降及着陆精度,回收着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不断提升,实现航天器的重复使用。

2.1.1 大载重航天器回收着陆

我国后续新一代载人运输飞船回收着陆质量达到 7t,运载火箭一子级回收着陆质量接近 10t,对大载质量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有迫切的需求,需要重点突破大型航天器群伞技术、大载质量着陆缓冲气囊技术、大型软着陆支架技术以及大型航天器外场试验技术等核心技术。

其中大型航天器群伞技术主要需解决群伞开伞充气同步性控制、群伞系统气动参数辨识等关键技术问题。大载质量着陆缓冲气囊技术主要需解决缓冲过程精确排气控制、复杂地形着陆稳定性适应等关键技术问题。大型软着陆支架技术主要需解决高性能缓冲器、高可靠展开锁定机构等关键技术问题。大型航天器外场试验技术主要需解决大型航天器空投试验、大型航天器着陆冲击试验以及回收着陆系统试验相似准则及评估方法等关键技术问题。

2.1.2 高超声速充气式再入减速

高超声速充气式再入减速技术是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发展的一个较新的方向,在航天器再入返回、战略战术武器减速回收、高空大气探测、试验飞行器回收、深空探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项技术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18]。

高声速充气式再入减速技术是针对与传统基于降落伞气动减速为主的一种全新概念的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发射入轨时可以收缩成很小的体积;再入返回时由折叠状的耐高温柔性编织物包裹在有效载荷舱外围,形成防热罩;进入大气层前,防热罩依靠自身内部气体压力充气形成倒锥外形,包裹着有效载荷以免被剧烈的气动加热烧毁,并有效地进行气动减速;下降过程中可增加迎风阻力面积,最终以安全速度着陆或溅落。高超声速充气式再入减速技术提出的新概念和新系统质量轻,所占空间小,具有更强的载荷回收能力;能够作为空间设施、相关设备物资或航天员的应急返回手段,为空间往返运输系统的瓶颈技术提供了新型解决途径。主要需要解决轻质柔性热防护材料技术、折叠包装及充气展开技术、柔性充气结构气动外形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

2.1.3 精确定点回收着陆

精确定点回收着陆技术是指返回式航天器通过机动飞行实现在指定地点安全着陆的技术。一般有两类技术途径:其一是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等航天器自身具备良好的机动飞行能力,可精确降落到指定的跑道,通过起落架、阻力伞等系统装置实现最终的安全着陆;另一类技术途径是采用具有机动能力的可控翼伞回收系统实现飞行器的定点着陆,并通过翼伞的“雀降”操作或辅助以着陆缓冲手段实现飞行器的安全无损着陆。

实现精确定点回收着陆是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空天一体化是航天技术在天地往返方向的必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基于传统的伞降回收方式落点散布大,对落区设置、地面搜救、居民疏散等带来较多的要求,有很多的局限。

对于空天飞行器着陆技术,由于相比一般航空器而言着陆系统空间狭小、着陆速度大、经历环境复杂,主要需解决高速着陆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无源驱动起落架可靠收放、高效率缓冲、小尺寸高速刹车与轮胎等关键技术问题。对于可控翼伞回收技术,主要需解决大型翼伞可靠充气与型面保持、器伞组合体精确归航控制技术、大功率伺服操纵及雀降等关键技术问题。

2.1.4 超声速降落伞

超声速条件下,普通降落伞不可避免的出现颤振、呼吸、阻力面积下降等现象,马赫数高时还有气动加热问题,且受前体尾流的影响非常明显。超声速降落伞需能够克服这些现象对伞的性能及结构强度的影响。超声速降落伞可以用于火星着陆探测的减速伞,运载火箭助推器或芯级安全回收时的稳定伞,新一代多用途飞船回收时的稳定伞以及高速突防导弹的减速稳定伞等。

超声速降落伞技术需要解决适用于超声速条件的降落伞伞型设计及结构优化、超声速条件降落伞可靠开伞方法以及模拟开伞条件的试验验证等关键技术问题。事实上,除了用于火星探测所需的超声速低密度降落伞之外,还需研究适用于地球70km及以上的超声速超低动压(不大于10Pa的开伞动压)降落伞技术,以及适用于地球低空的超声速超高动压(不小于0.1MPa的开伞动压)降落伞技术。

2.1.5 系统动力学仿真

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采用以降落伞、充气减速装置为主要形式的柔性气动减速装置,涉及到刚柔组合体的动力学问题比较复杂,包括:降落伞拉直过程中的柔性绳索动力学问题、柔性体(伞衣、伞绳等)的气动力学问题、柔性体充气过程中结构变形与周围流体的耦合动力学问题、物-伞组合体系统的多体飞行动力学问题、着陆缓冲装置与不同介质地面之间的耦合碰撞与相互作用问题等等,统称为回收着陆系统动力学。

回收着陆系统动力学是进行回收着陆设计的基础,回收着陆系统动力学特性是评定回收着陆系统性能的关键,一般通过试验、仿真手段来研究,但试验研究中往往很难模拟真实的工况或者模拟真实工况,付出的代价很大,因此仿真手段是研究回收着陆系统动力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回收着陆系统动力学需要对高弹性柔性结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物伞系统等多体动力学、柔性体系统动力学参数辨识以及航天器着陆缓冲冲击及振动响应分析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工程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2.2 构建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创新平台

为适应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以及国防科技和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需求,有必要构建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自主创新平台。

紧密围绕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开展应用基础和技术的研发,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水平。

通过构建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创新平台,扩展合作交流的范围,共聚合力,全面覆盖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全流程,与相关高校、研究院所、专业公司以及用户单位等形成我国完善的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产学研联盟。通过创新平台,提供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保障,从而为提高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整体研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汇聚国内外优秀专业人才、成果等优势科技资源,使这些资源在共同的目标下得到有效的整合,进一步实现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军民融合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国际领先提供更好的保障。

3 结束语

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1958年8月21日建所以来一直致力发展的专业技术,经过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任务的洗礼,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程研究体系,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面对我国航天强国建设飞速发展的需求,面对后续再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需求,对照世界航天回收着陆技术先进水平,我国仍存在着差距,有的新型技术手段还刚起步,缺乏重要的原始创新。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充分借鉴60年来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使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实现国际领先,为我国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更大成绩。

猜你喜欢
超声速降落伞航天器
2022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高超声速出版工程
高超声速飞行器
高超声速伸缩式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
2019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18 年第三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18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降落伞
降落伞
美军发展高超声速武器再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