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三玩”

2018-09-27 20:33田甲由
湖南教育·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对称点对称轴轴对称

田甲由

张老师的轴对称这节课我听过两次,一次比一次精彩。邊听课边思考:轴对称这个内容放在图形的运动中,如何让图形动起来?怎么动才能将轴对称的性质体现出来?张老师在课中,运用三次“动”,将课教活了。

第一次“动”:玩字。课始,张老师运用轴对称图形介绍自己。“张老师”三个字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反写的“张老师”,学生觉得好玩,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纷纷要求到台上写自己的姓名。这时的学生只是感到好玩,没去想这是轴对称在起作用。没关系,先玩再学吧。张老师深谙这个道理,继续引导孩子玩。孩子玩得多了,自然会想:那些反写的字是如何得到的?

从玩字的三个环节看,情境创设十分贴近本课内容与学生的喜好,学生在好奇与心动中思考字的变化所蕴含的数学道理。这也告诉老师们,课始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既不能“烧野火”,盲目追求所谓的新,哗众取宠,也不能与学生捉迷藏,玩得太深沉,让学生云里雾里,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

第二次“动”:玩点。九、半边树、折线上取点,找出它们的对称点。找对称点时,不是根据对称轴一下子画出来,而是设计成逐步逼近的方式,采用分数来体现逼近的程度。这样设计,不仅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提供了途径,更重要的是将对称点激活了,在“动”中体现两点关于对称轴等距,可谓十万分高明!学生参与的兴趣极大,当时课堂爆棚的情景足以说明。将静态知识变为可视、可动的精灵,何愁学生不喜欢?这也反映了张老师对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握得十分娴熟。

我们经常说,数学教学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几个关于知识点的填空,根本没有形成过程可言。例如,有些老师找对称点时就设计了问题:两个点关于对称,与的距离。其实,这样的问题一点价值都没有,教材上有这样现成的结论,还需要你啰嗦吗?因此,老师们在设计这个内容时,务必在“动”上下功夫。

第三次“动”:玩图。我们见到漂亮图案,看到的只是整体,图案到底是怎么来的,一时却难以想清楚。老师如此,学生更是想不到。张老师任意画一个简单图形,不断进行轴对称变换,就得到了令人惊叹不已的图案。这样设计,看似是让学生欣赏,实则将轴对称变换的价值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不仅仅是结果,更是将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更能体会到轴对称变换的魅力,怎么会不喜欢轴对称呢?这样的喜欢来自视觉的美感,来自心灵的震撼,真正做到了课已完却回味无穷。如果当时你在课堂上,我相信你也会自发鼓掌给予赞赏。

课的设计关键在于把握知识,首先弄清楚要教什么,然后思考如何教。轴对称这一节课要教的知识很简单,就是对称点关于对称轴等距。如何教,张老师通过“三玩”,将学生带入了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好奇、好动、好看中得到结论。整节课的教学十分朴素,没有半点矫揉造作的影子,没有丝毫的无病呻吟,更没有漫无边际的知识张扬。这些都是老师们值得认真学习、思考的。但愿小学数学课多点务实,少点虚华;多点内涵,少点缥缈;多点数学精神,少点空洞无物。

猜你喜欢
对称点对称轴轴对称
探求特殊四边形中线段和的最小值
《轴对称》巩固练习
源于课本的“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探究
从对称轴想起
“轴对称”复习点睛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
有几条对称轴
解析几何中两个公式的推导
生活中的轴对称检测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