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技术转移的目的在于能够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业科技信息交流,也有助于高校科技成果更好的为社会所服务。本文主要是分析了与高校紧密联系的死雷技术转移模式,同时分析了其中的优劣,希望能够对于高校技术转移在模式的选择上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技术转移 模式 高校
引 言
虽然目前国内高校技术转移发展较快,具体而言当前“产学研”模式并没有在实际运营中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与效果,对于国内的“产学研”模式的开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 国内高校技术转移的传统模式
传统技术转移模式下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来进行,点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两者一个提供技术,一个提供资金,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下,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高校的科研成果推荐给合适的企业,或者是企业将在高校中所需的适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换句话而言,这个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技术推广型技术转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是其他技术转移模式产生之前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
2.国内高校技术转移的现代平台模式分析
所谓技术转移平台主要是指在高校中设立一种具有中介性质的平台来推广技术转移的方式,但是这种所设立的平台却并非严格意义的中介机构,他归属于高校,所设立的是点对面的关系,以高校为点,技术接受方则为面,包括所有企业、地区等等,高校中常见的技术转移平台模式主要有: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技术转移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等。
3.国内高校技术转移的孵化器模式分析
3.1大学科技园模式
所谓大学科技园模式,主要是指大学科技园由于自身的地域优势,借助集群式创新,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模式,正是因为地处大学周边,与大学有着天然的“血缘”优势,能够对于科技信息、科技人员等等技术转移中所需要的要素方面更加的便捷、渠道方面更加的通畅等等。另外除了能够对于技术方面进行二次开发以及重视实验自我,大学科技园模式能够遵照市场化方式来运营,在融资方面、组织构架方面、法律管理等等方面都能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从而为技术转移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配套服务。
3.2校企联合研发机构模式
通常来说,校企联和研发机构模式主要是指就某种专业技术方面达成共识,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合作,从而设立联合研究所、联和实验室以及研究中心等等研发机构为其合作的枢纽带的技术转移方式。校企联和研究机构中所涉及的合同类型统称为技术开发为核心,同时结合市场特需所进行设计,因而在此种模式中,技术转移方式有非常明显的市场推动型特点,市场针对性较强,而基于高校视角下来说,联和研发机构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推动型更加明显。
3.3省校研究院模式
省校研究院模式是指高校和省、市级政府合作成立研究院,利用大学的技術和人才优势,按照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优势结合, 充分发挥省校双方优势,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成立的实体机构,主要特点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强化政府的指导功能,依托高校的研究力量和科技成果,由地方政府提供启动经费、办公场地和政策扶持,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联系,实现合作共赢。
3.4国家工程中心模式
与其他模式相比,国家工程中心模式主要是指科技部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设立国家工程中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化的实现,从而能够更多的形成技术产业化的集群,换句话而言,国家工程中心几乎是相当于一个具有研究开发能力与高校科技能力、企业与科研机构相结合的研发综合体。
4.国内高校技术转移的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与国内高校技术转移的其他模式相比,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指当前一种为了有效的应对高科技迅速而提出的新型技术转移模式,换句话而言,是一种点对面的高科技企业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下,主要是通过高校经济管理中心以及相关企业独立出资创立,或者是在社会上招募企业共同出资,以高校技术资源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所创设,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校通常并非独立模式,而是通过以入股的方式来参与树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大学的科研成果以技能入股的方式表现在所树立公司的股份中,有利于相关技能顺利实现技能搬运,为今后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5.结语
根据最近的数据了解到,当前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浪费,而商业化运作也不理想,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于国内技术转移的体系的整理,对于技术转移的模式选择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Sharon A, Fostering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A practitioners view at MIT [J]. Empirica,1994(, 21).
[2] 张晓彦. 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及对策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杨善林,郑 丽,冯南平,彭张林. 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及比较[J]. 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13, (12).
[4] 宋 慧,吕华侨.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技术转移机[J]. 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13, (14).
[5] 董丽丽,张 耘. 国际技术转移新趋势与中国技术转移战略对策研究[J]. 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 (14).
[6] 范柏乃,余 钧. 资源投入、区域环境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影响[J]. 北京:科学学研究,2013, (11).
作者简介: 殷鲁强(1981-),男,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本科学历,威海市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技术转移部,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研究方向:技术转移转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