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制度变革的背景下,创新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开发,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立高科技产业,产出创新产品,构造具有知识生产效率的信息化系统,应用于制造产业,让城市发展减少对稀缺资源的依赖,创造现代化的城市环境,创新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又可以按照客体分为三类,每一类发挥的作用都各不相同。
【关键词】 创新 城市 作用机制
一、创新与城市发展理论综述
创新的主体是城市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下,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制度和技术,并不断将这些再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服务于城市居民,提高生产的效率。城市的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上,其次是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创新。作为劳动者进行创造性生产的规范,然后体现为科学技术创新,劳动者以基础理论为指导,研发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并进行推广,让整个社会可以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文明成果。
二、分析城市创新的作用
创新对城市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最终结果都是促進城市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城市独特的优势地位。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应用在生产中,创造无形资产,为社会提供新类型的服务,获得服务报酬,取得市场份额,创造价值。城市创新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因为自古以来,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条件如果没有变化,就无法扩大城市的生产力,增加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的需求,技术创新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增加对来源的需求,同时通过科技进步增加资源供应。
在技术创新的能力上,排名前三的为西安、长春和广州。西安市的国防科学技术产业在国内城市中竞争和创新实力最强,依托此类产业,西安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军工科技企业逐步转变为民用高科技产业,为西安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春市的光学科技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光电子的上下游产品,完善产业链,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长春市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广州的科技转化率最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最强,高新技术类型产品创造的价值在逐年增加,技术市场的发展迅速,有效推动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广州市生产力的提高。
(二)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目的在于使城市经济增长发展建立在提高产品质量,改变产品结构,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以对环境的保护为前提,实现经济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提供制造业产品向提供服务产品转型,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从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环保型和创新型转型。
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最初经济发展依赖于传统制造业,建材,冶金和石化等高消耗产业,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源,对环境污染较大,不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南京市逐渐转移企业发展路径,坚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为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企业科学技术成品化进程,并建立产业园,在知识溢出效应下,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比如说南京软件园,园区内集聚包括华为、中兴通讯各类软件企业超过500家,这些企业不断研发创新产品,2017年,软件销售为南京带来上百亿收入,已经成为南京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为近8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软件产品还带动了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
(三)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城市创新的外部环境,保证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顺利进行,它影响一个城市的资本和贷款获得是否便利,决定一个城市的知识产品保护发展水平和氛围以及相关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与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程度,政府对于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制度创新水平,高水平的制度创新可以使要素在社会高效流动,激发城市的创新生机,激发城市的活力,为新类型产业的成长提供动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以深圳市为例,深圳是沿海城市,经济区位的优势明显,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革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深圳市是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城市,深圳市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为企业创新创造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 吸引其他城市的创新要素向深圳流动,为深圳带来新的知识、技术和资本,在知识溢出效应下,相关产业的创新得到进一步发展。2017年,深圳的发展基地,产业化能力,企业技术水平,技术供应水平和技术应用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它反映了以创新型企业为主导,生产与研究紧密联系,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城市创新模式。
三、结论
综上而言,技术、产品和制度三种创新作用机制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在城市建立起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和服务,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能力,令城市治理有效,服务高效,社会多元。
【参考文献】
[1] 王秋影,吴光莲,庞瑞秋. 创新型城市与长春市创新能力评析[J]. 经济地理,2009,(10):1655-1660.
[2] 杨秋月. 长春光电子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 段芳. 西安城市工业时空演进规律与工业布局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2.
[4] 陈铭. 关于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5,(11):14-16.
[5] 朱雯婷.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中国(南京)软件谷发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4.
[6] 丁华. 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A].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013:12.
作者简介:孟玉嫚(1993-),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硕士,就读于天津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