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这是我国曾遵循的外交方针。自建国以来,中国提出过"一边倒"、"另起炉灶"、"两个拳头打人"等外交战略,步步为营,逐步提升了国际地位。当前,面对新的周边环境和国际挑战,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周边外交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此外,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近年来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中国长期的一项外交方针。当前,中国外交战略正在经历某种程度的转型,周边外交在整体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周边外交的“首要”地位得以真正凸显。
【关键词】 中国周边外交 “亲、诚、惠、容” 命运共同体
前 言
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首先是争取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中国周边聚集了大小贫富强弱各种类型的国家,其中陆上接壤的15个,隔海相望或相对的有8个。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复杂交织,历史经验证明,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中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一、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理念
(一)1949年-50年代中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国初期的外交战略表现为“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新中国成立时,两极格局形成,为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打破西方的封锁与禁运,我国只有把外贸的重点转向苏联和东欧。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苏联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为中国树立了榜样。虽然中苏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甚至出现裂痕,但是在两国人民看来,都遵循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始终是两国人民的互惠友好的坚实基础。
(二)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孤立措施,这使得中国的外交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理念——同广大亚非拉国家一起,反对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舞台上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美国处于守势地位,并且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这使得双方关系的改善出现了新的契机。在此期间,中国提出了“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中国首先与美国建交,继而打开了与其他国家建交的友谊之门。
(三)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战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这有利于在国际上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开始积极参与维护地区和平和解决国际争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也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认可。新时代,中国坚定地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结盟、不搞军备竞赛,清醒而明智地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推出了非常灵活的外交策略——全方位外交。全方位外交战略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不断攀升。
二、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
周边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外交全局,而且关系到我国国内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对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外交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创新。2013年10月,中央召开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周边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战略意义,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周边外交新理念“亲、诚、惠、容”中的亲是指巩固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是指坚持以城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基本勾勒了中国的周边外交。十九大报告中对周边外交的解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周边外交的内容,对我国未来处理与周边国家间的相互矛盾与分歧起到了指导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了我国是真心实意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与好伙伴的态度。
三、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崛起显著改变了周边格局,领土争端时而出现,加剧了周边形势的不断复杂化和尖锐化。周边外交在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开拓进取,积极有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与新举措,为实现亚洲的长治久安贡献中国力量,初见成效,但离预期目标还有较长一段距离。总体而言,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领土争端是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2012年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负面因素明显增多,领土争端成为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主权争端热度不减,东海、南海形势持续紧张,成为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安全威胁。
第二,缺乏完整的制度机制。亚太地区至今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政治安全架构。当前,亚太的安全合作机制主要有美国主导的亚太同盟体系、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机制以及专门议题机制(以“六方会谈”为代表)等。这些机制彼此呈现出重叠与竞争的态势,难以顺应新的安全形势,无法有效管控与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加剧了亚太地区的安全困境[]。
第三,缺乏地区信任与认同。地区认同是集体认同的一种,体现了区域国家的归属意识,即将自身视为地区整体一部分的認同感。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强大,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日益加深,在处理相关事务时会防范和猜疑中国,使中国同周边国家交往中出现不信任和不认同中国所做的现象。
四、中国周边外交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在周边地区将继续面临复杂局面和诸多现实挑战。从政策层面看,中国周边外交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第一,继续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提升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发挥经济手段推动秩序转型的积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推动地区秩序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巩固和充实双边经济基础;在多边层面推进经济合作,重拾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力;努力发挥经济手段在维护双边关系稳定、推动政治互信提升方面的作用。
第二,以过程可控、负面作用较小的方式,从长期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战略威慑力,稳定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行为预期,抑制周边热点问题的升级。同时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合作,维持总体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中国需通过军事能力建设,外交、安全政策上的坚定性,对某些无理挑衅进行强有力反击,继续提升战略威慑力。
第三,通过提升周边地区经济合作,以及更緊密的机制合作,强化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从国与国合作的角度看,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共识和稳定合作预期、能够经受一定程度压力考验的关系。它在政策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成员国不会通过向对方施压以获取利益作为优先的政策手段。命运共同体建设也高度契合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取得成效,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推进。
五、结语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周边外交除了要解决实力积累、如何有效应对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等问题之外,还要着力解决如何提高自身在本地区的可接受性和受欢迎程度的问题。中国一方面要利用当前时机,快速壮大自身实力,同时要关注实力上升和自身对外行为在国际体系与周边地区产生的社会性影响,发挥物质实力的软性作用,改善在周边地区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提升在周边地区的国际威望,在地区秩序建设中发挥更大和更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实现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
注释:
① 于军著:《中国外交与外交政策》,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1,第45页。
② 于军著:《中国外交与外交政策》,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1,第74页。
③ 陈小鼎:《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战略内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8期,第39页。
④ 陈小鼎:《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战略内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8期,第40页。
【参考文献】
[1] 于军.中国外交与外交政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1.
[2] 陈小鼎.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战略内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8):37-55.
[3] 王光厚. 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周边外交[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11.
[4] 石源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6.11.
作者简介:吴炎炎(1992—),女,汉族,安徽省安庆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