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曼
摘要:在古代漆器发展史上,楚国漆艺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漆艺生产进入鼎盛阶段。由于楚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地理环境,楚国漆艺发展的审美特征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独特的存异性,对秦汉漆器及后期楚式漆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楚国漆艺;发展;包容性;存异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47-01
一、楚国漆艺的发展背景
(一)丰富的物质资源
漆器的发展,离不开天然的大漆。《史记·货殖列传》中有:“陈、夏千亩漆”一语。战国时代的“陈”与“夏”都在楚国境内,“陈”(郢陈)位于河南淮阳一带,而夏(夏浦)则位于湖北的武汉市一带。楚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漆树的种植分布广且种植面积大,使得楚国漆器发展得到了有力保障。
现在的湖北毛坝地区是产漆的圣地,所产之漆质地最佳,含漆酚量超过75%。这里风景旖旎,山林肥沃,海拔适中,气候温和,非常适合种植漆树。毛坝在1952年全国供销联社主任会议上,政务院赠给一面锦旗,由周恩来亲笔题字“坝漆名冠全球”。
(二)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漆艺发展
春秋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崩溃和商品经济的发达,漆器工艺已逐渐取代青铜器工艺的地位,但漆器生产还处在初级阶段。韩非子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说明当时私人制作车具和棺木的漆器工匠已逐渐出现。至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生产已逐渐兴旺发达,并进入鼎盛时期。
二、楚国漆艺的审美特征
(一)包容性
《史记·孔子世家》记述昭王时,令尹子西说:“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男五十里。”说明西周时期,楚地疆域十分窄小。楚国被西周异族逐出中原后,在荆山、巴山一带,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国都设在丹阳。周成王分封诸侯之后,盟会诸侯,这是楚国第一次以诸侯身份出席朝廷召开盟会。各诸侯依次就座,因楚国是蛮夷之地,生产力水平低下,楚子熊绎却被安排看守大庭前的火炬。楚国君王是忠诚仁厚,负责周王祭祀的火种。《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时右尹子革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楚国君主开辟荆山,希望楚国国富民强,有朝一日,能返回中原。楚国原是中原地区的一族,一直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用龙作为部落的图腾,是智慧、勇敢、尊贵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国,被称为“龙的传人”。出土的楚国漆器,在装饰上也使用龙纹。例如: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龙凤纹马胄上的龙纹,尖叫利爪,蟠转作飞腾状,体现出活力和进取的神力。出土的龙凤纹皮带上的图形更是美的化身。龙风的抽象图形往往在“C”、“S”、“V”之类的几何云纹的图形中求变化。而楚人崇尚凤,漆器的装饰也有龙凤纹相结合的彩绘纹。
凡文化交流都是雙向的或者多向的,楚人夏化蛮夷的同时,也会吸纳蛮夷文化的因素,具体到江、汉、沮、漳,主要是吸纳巴文化的因素,巴人喜虎,虎是巴人祖先的图腾,楚人崇凤鸟。表现在艺术上,则是楚国漆器艺术中出现的虎的现象。虎的现象以楚国郢都一带出土的艺术品上表现的最为显著,由郢都向北、向东、向南渐远渐淡。例如楚国典型的虎座鸟架鼓,绝大多数出土自江陵楚墓,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馆藏。
(二)独特的存异性
楚国漆艺造型与装饰,体现着楚国人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与其生活环境,生存条件与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西周时期,楚国被异族驱逐到荆山一带,楚国社会是由原始社会直接转变过来,社会中充满了原始的“巫”,“祀”风气,他们惯于用超凡的想象来弥补知识的缺陷,精神生活散发着神秘的气息。鼎盛时期,楚国又弥漫着追求自由生命精神的老、庄思想,在漆器制作中则表现为上天入地、游目骋怀的艺术特点,表现出超越现实生活的幻化空间感。
楚式漆艺装饰追求浪漫色彩,从屈原的《天问》以及长沙出墓出土的缯书和帛画,可以窥见书画与漆器图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屈原的《天问》对宇宙的形成、天地开辟、人类开始,以及种种神怪等等,提出不少疑问,在当时,对于这种无法解释的问题,楚国人惯用充满浪漫、天真的想象力来解释。例如镇墓兽。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怪兽,它头戴鹿角,虎头、狼舌,龙身式连体,双头。与此相类似的神兽还有马王堆汉墓黑地漆绘棺上描绘的样图鹿角兽身人掌的神怪。这种神怪手持长矛、坚盾或弯弓射鸟,也有吹竽、弹瑟、摇绎、歌舞或骑鹤麒麟云游天国。
三、结语
楚国历史发展特点决定了楚国人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态度,以及创造自己文化的恢弘气魄,一方面,丰富多彩,浪漫不羁的想象,另一方面是炽热、高昂执着的激情。楚国人追求猎奇求新的心理,深刻地体现在楚国漆艺的审美特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