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继续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开展,民营企业参与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不断增加。但是对外投资活动耗资巨大,融资问题成为民营企业能够顺利走出去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具有自身实力较弱、缺少跨国经营管理以及信用担保机构不完善等特点。本文提出提高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完善直接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是化解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融资困境 对外投资
一、引言
我国一直坚持认为既要重视引进外资也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在我国存在产能过剩、对外资源依存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外界经济出现变动,国内经济会也会出现波动,为此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这两个战略背景下,支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更具意义。民营经济不但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经济实力的重要执行者。民营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转型升级,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能否提高,所以民营企业应该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约束已经限制了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因此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邓可斌、曾海舰(2014)明确指出中国有75%的非金融类上市企业选择将融资约束列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魏华(2014)指出,民营企业作为稳定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自身发展规模、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它一直发展的较为缓慢。同时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资金需求量较大。卞志国(2015)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黄人杰(2014)提出建立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体系。李继宏、陆小丽(2013)从小范围探讨了广西建立支持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金融体系。
就我国的现阶段的研究情况来看,很少学者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困境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将借鉴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融资约束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问题。这不仅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现实性的意义,也是我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关键。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融资的理论分析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针对各国FDI情况,各国经济学家研究出很多的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垄断竞争优势理论、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等都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以中小企业为多,许多中小企业并不具备垄断和所有权等优势。威尔斯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来源。坎特威尔和托兰提诺于1990年提出技术积累—技术改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增长有关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产品市场,获得东道国的资源。
2.2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分析
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安尼通过假定税收、银行利率等主要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得出企业价值和企业的资金结构不相关的结论,此结论就是著名的“MM定理”。但是随后,许多学者都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优序融资理论就是美国学者唐纳森通过放开假定得到的,而且优序融资理论是对MM定理假设做出做多修订的一个,它认为信息是非对称的。唐纳森注意到企业一般不会根据固定的资本结构进行融资,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一种特定顺序进行融资:先是内部融资,然后是债务,再者才会发行股票。贷配给适用于金融市场上资金需求超过资金供给的情况,此时银行不会考虑利率因素,而是采取一些其他条件对民营企业贷款进行限制,从而使一些主体自动退出资本市场。
2.3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与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关系分析
2.3.1融资约束与企业生产效率
企业研发(R&D;)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如果内源融资投入不足或者外源融资渠道不畅,企业的创造性就会受到限制。而我们知道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又与企业的生产效率成正相关。
2.3.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内部影响因素
在相关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规模最大和生产能力很强的企业会偏向于对外投资,生产力水平不高的企业只能留在本国市场发展。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与企业生产效率也是相关的。企業规模和出口倾向是影响民营企业对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共同正向影响因素,而企业生产率和技术能力也是民营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正向影响因素,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则是其负向影响因素。
2.3.3民营企业融资约束与对外直接投资
有学者采用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重要和代表性地位的浙江省制造业企业数据,首次从微观层面全面系统考察融资约束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和规模的影响,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他们有三个主要的发现:首先,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有助于更好地获取海外开发,并增加海外开发价值。第二,降低公司的金融约束水平可以增加企业海外开发的可能性和绝对量。第三,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减少金融限制对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负面影响。
三、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现状分析
3.1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方式分析
3.1.1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方式分类
按资金来源的区别我们应该将企业的融资方式分为两类即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1)企业内部融资:指提取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和未分配的各种专项基金以及盈余公积金,通过积累的资金实现企业内部融资。
(2)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可分为。银行贷款、债券融资、权益融资、杠杆收购融资。
3.1.2我国民营企业主要融资来源
根据现今的融资环境,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会选择自给自足,虽然国家正在努力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也渐渐增加,但是还是无法满足企业海外投资的需求。内源性融资方式有其低成本的优势,但是民营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仅靠这方面的资金是完全不够的。为缓解融资压力,有些民营企业甚至向员工举行借债,但是最终结果往往只能筹集小额资金,很难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动力。
3.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存在的问题
3.2.1融资渠道小,融资方式单一
民營企业融资渠道狭小,企业内部资金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部分,但是企业自有资金总是受限的,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以借贷和发行股票为主,中小企业发行债券。但是银行在放贷时对中小企业会存在多方面因素的考察,各类金融机构给与民营企业的金额较少,我国其他融资方式发展比较缓慢。
3.2.2中介机构作用不大,投资银行参与较少
中介机构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可以为并购双方提供咨询、信息、融资等服务。我国海外并购活动起步较晚,为企业提供并购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历程短,数量少,规模小,真正能为企业并购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中介机构还不多,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在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融资中的作用,其中又以投资银行参与较少的问题尤为突出。
四、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4.1民营企业自身缺陷
4.1.1经营风险大,倒闭及违约率大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经营劳动密集型产业,这让他们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缺少与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和频率都比较高,它们不像国有企业通常可以获得政府的援助。
4.1.2民营企业实力较弱,缺少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同国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实力较弱,不仅存在经营规模小的问题,其盈利能力也不高。我国有超过90%的民营企业以家族经营模式进行生产,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带来的是企业所有权和企业财权绝对控制在老板手里,以至于公司生产效率不高,管理水平较低。
4.2间接融资制度缺陷
4.2.1银行产权偏向国有企业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是一种行政干预依附型关系,它们实际上是“自己借自己的钱”,所以国有银行受到的融资约束其实只是一种软约束。民营企业与国有银行却是一种行政性的市场割裂关系,由于产权关系,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银行借款。
4.2.3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理念不强
在我国能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好服务的金融机构不仅规模小、数量少,而且发展历程不长。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只是停留在传统业务上,对我国“走出去”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金融创新产品普遍缺少。
4.3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企业对外资产的认定难度大,即使是国内较大规模的母公司,其对外资产也很难被银行认作有效的担保,所以走出去企业在对外向银行融资难。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或者是所有者的素质不高,而且民营企业由于违约次数较多,所以公信力不够,信用等级也比较低。所以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为降低信贷资金经营风险,他们都会要求抵押或者要求第三方提供信用担保,这样可以降低银行的监督管理成本,但是我国担保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不多,担保机构对民营企业的审核比较严格。
五、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问题的解决机制
5.1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经营,企业存在产权不分明,经营风险大的不利因素,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改善企业管理机制,构建起权责明确的现代公司管理制度,并努力使企业的所有者与公司经营者分离,引入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增强企业生产能力,减小企业运营风险。通过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来提高民营企业的信用水平和企业的信用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5.2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
5.2.1推动银行产权结构调整,建立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金融机构
我国银行更偏向于为国有企业提供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银行的所有权主体都是国家。所以如果要改变这种贷款的格局,首先必须改革银行的产权结构。同时因为我国缺少与发展相适应的中小金融机构和缺少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引入新的金融主体。
5.2.2转变银行信贷观念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行贷款时应该对所有的企业以同种标准对待,不应该更加偏向与国有企业,在考察民营企业信用水平时应该以一种更加客观的角度来考察,应该放弃之前对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的歧视和产权歧视,对民营企业也和国有企业的贷款审核应该一样严格。商业银行应该以平等的标准考察民营企业贷款资金投入项目的效益和民营企业的还贷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的条件,加大力度支持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进而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5.2.3提高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
随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我国金融击鼓的服务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国际结算和担保业务上,根本无法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有效利用其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来获取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有利信息,为民营企业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服务。我国必须建立符合条件的区内金融机构以及加快制定各银行的对外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对外机构体系优势和信息优势,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综合的服务。
5.3完善直接融资体系
5.3.1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首先我国应该放低中小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的门槛,为非国有企业更好地融资服务。我国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去适当降低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积极引入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入该市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从而建立真正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5.3.2发展并完善其他融资方式
要扩展民营企业筹资渠道,深化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程度,我们有必要引导各种基金主体如投资基金进入金融体系。鉴于民间借贷的操作不规范性,但是民间借贷又有着门槛低,操作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应该积极引导民间借贷市场朝着正规化、合理合法化道路发展。
5.4建立民营企业风险和信用担保体系
形成政府和金融中介机构共同参与风险和信用担保体系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首先我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宽担保机构的审查制度,积极鼓励担保机构进入金融市场,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内保外贷业务。同时境内商业银行也可以为民营企业在对外银行借贷时提供担保。
六、结论
鉴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开放经济的建设,本文从对外投资的视角分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困境,为民营企业更好地践行“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服务。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内容以及融资约束与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之后本文研究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现状,发现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具有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以及投资银行参与较少等问题。根据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研究了为什么民营企业筹集资金非常难。首先民营企业很难融资与企业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我国民营企业经营风险大、倒闭及违约率大、缺乏对外投资的经验和专门的国际化人才是导致民营企业筹资困难的重要因素。其次,银行产权偏向国有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理念不强也是重要原因。最后,我国缺少有用的信用担保和风险担保机构,不能解决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限制,使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更大。本文提出提高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完善直接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是化解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邓可斌,曾海舰.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J].经济研究,2014(01):47-60.
[2] 魏华.试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J].财税统计,2014(11):84-86.
[3] 卞志国.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分析及策略探讨[J].金融天地,2013(22):353-354.
[4] 黄人杰.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体系研究[J].国际贸易,2014(07):48-54.
[5] 李繼宏,陆小丽.金融支持广西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探讨[J].对外经贸,2013(08):60-62.
作者简介:张洁(1994—),女,汉,山东庆云。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