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玲
[摘 要]写景类文本的语言和意境都是美的。教师可从“文本之美”的视角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在赏析洞察中体悟灵动之美;紧扣重点,在品析核心中品味奇特之美;设置情境,在形象描述中发现意境之美;表情达意,在想象拓展中表达壮观之美。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寻;文本之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70-01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写景类文本,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其丰富优美的词语、独特精巧的构思,都是值得学生深入探究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文本之美”的视角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感知美。
一、质疑问难,在赏析洞察中体悟灵动之美
对于写景类文本中的核心词语,学生需要经历思维的辨析与感知,才能真正体悟其内在之美,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并相机提炼出“银光闪烁”“洁白晶莹”“缀满枝头”“十里长堤”等词语,进行实践思考。在教学“洁白晶莹”这个词语时,教师提问:“霜花本身就是白色的,为什么要用到‘洁字呢?”然后为学生拓展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霜花的晶莹剔透,从而真正明白“洁白晶莹”这个词语所承载的丰富意蕴。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主理解“银光闪烁”“缀满枝头”“十里长堤”等词,想象这些词语所引发的壮观场景,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而极具美感,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积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紧扣重点,在品析核心中品味奇特之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不仅展现了雾凇之美,还涉及一些科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起理解的支架,有效地引领学生品味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之美。
如教学:“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教师可以相机设问:“松花江畔的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了解到雾凇形成的过程?”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实践性思考探究,找到了“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等核心词语。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播放雾凇形成的相关视频,并配合文本中的语言,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感受雾凇无声无息、逐步凝结的过程。随后,教师紧扣课文中的“镀”字,引导学生尝试转化成其他动词,在对比辨析中使学生发现,这个“镀”字生动而形象地将雾凇逐步嵌附在枝条上的过程展现了出来。
教师对课文中的核心语句进行了智慧地分解,让学生经历了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感知过程,在自读自悟的中感受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之美。
三、设置情境,在形象描述中发现意境之美
语文的学习需要以具体可感的情境作为支撑。只有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学生才能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意识,将思维的关注点聚焦在所要学习的内容中,真正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之美。
如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播放了一段柔和的音乐,然后进行引导:“夜间看雾,早晨观挂,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的清晨,人们悠闲地漫步在松花江畔,欣赏着洁白晶莹的霜花,你会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呢?”当学生将自己的感知与体会表达出来后,教师相机出示了课文中的语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引领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此时,学生对文本之美的体悟就会水到渠成。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语言的渲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体验,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为学生身心意识的浸润提供了直观的情境资源,为学生感受文本的內在之美奠定了基础。
四、表情达意,在想象拓展中表达壮观之美
阅读教学绝不能简单地学习语言表达,还要让学生在感知辨析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想象。
教学中,教师一边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文本中的情境,学生看着十里长堤上的银松雪柳,被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相机引领:“相信看到如此的美景,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假如你们就是一名小导游,你们将怎样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雾凇的奇特美景呢?”
这样的语言训练和想象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而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欣赏雾凇形象之美的基础上,形成了认知上的共鸣,使雾凇的整体形象完全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和意境是优美的。阅读教学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文本之美,历练他们发现美和表达美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