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会侠
[摘 要]教材选文中的矛盾无所不在。教师要善于挖掘,借助文本的句子矛盾、布局矛盾和内容矛盾,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感悟文本的主题、表达的艺术,主动探究文本;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探究文本;矛盾处;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43-01
挖掘文本矛盾,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是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何谓“矛盾”?主要是作者为了表达效果而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矛盾处,以便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与文本、作者乃至与编者的深度对话。
一、借助句子矛盾,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不少句子,看似没有矛盾,但是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在内容上存在矛盾,其目的在于揭示文本的主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矛盾,并进行深入探究,窥探作者的表达奥秘。比如,苏教版第七册的《桂花雨》这篇课文,有这样的一句:“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其中“外地的桂花”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就是互相矛盾的。
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呢?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讨论:“作者家乡院子里的金桂是不是特别?是不是与其他地方的金桂不一样呢?”在得到学生否定回答后,笔者进一步追问:“明明都一样,为什么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就香呢?”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句子在表达上的矛盾,自然也使他们产生认知的冲突。接着,笔者拓展作者的生活背景,并再次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不仅仅是指“金桂”,更多的是作者儿时的回忆,是母亲的桂花卤、爸爸的桂花茶,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人淡淡的乡愁。
文本中的这句话,既是课文的文眼,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矛盾并主动进行探究,便于他们从文本的表层内容走向文本的深层意蕴,在领悟作者表达技巧的同时,也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二、借助布局矛盾,促进学生与作者对话
教材中的选文在布局中也存在“矛盾”。不过这里的“矛盾”,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而是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很难理解这种表达方式。比如,苏教版第八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体裁是散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在教学时,笔者在课题与内容上“制造”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准确把握文本主题的同时,实现与作者的深度对话。
从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的是樟树,只在开头与结尾提到宋庆龄。对此,笔者提问:“这篇课文明明写的是樟树,为什么在题目中要提到宋庆龄?”按照学生审题理解,这明显属于“偏题”。在学生重点了解文本内容,发现这一矛盾后,笔者引导他们分析探究:“是不是只有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才会生机勃勃,才会不怕虫呢?”接着,通过相关的资料拓展,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写樟树,其实是为了写宋庆龄,这是散文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对象征这一表现手法,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借助课题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推进,让学生从中明白作者构思的巧妙,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表达艺术。
三、借助内容矛盾,促进学生与主题对话
从文学表现手法来看,越是优秀的文本,其内容的矛盾之处越多。这里的矛盾,更多的是一种对比,比如正反对比、侧面烘托等。引导学生从中分析文本内容的矛盾之处,不仅有利于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内容的矛盾处,主动进行探究。比如,对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在内容前后上存在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实现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目的。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找出彭德怀将军爱大黑骡子的句子,让他们结合想象说说彭将军为什么爱大黑骡子,爱到什么程度;接着,让他们在文中找一找彭德怀将军杀大黑骡子的具体表现;最后,让学生围绕这一矛盾之处进行研读:他既然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題——彭德怀将军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仅让学生全面感知彭将军的人格魅力,而且也在更深层次上与文本主题对话,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相比其他矛盾,文本内容矛盾比较隐晦,或者相对比较分散。在教学时,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挖掘内容矛盾这个意识,能够结合文本进行提炼;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给学生分析矛盾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教材选文中的矛盾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从文本中概括提炼出来,为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精准理解文本主题,而且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