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边界束缚,释放基础教育发展潜能

2018-09-27 10:34韦英哲郑玫涵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韦英哲 郑玫涵

变革思想观念、加强政府合作、打开边界释放潜能……在本届峰会基础教育分论坛上,13名嘉宾围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各抒己见。基础教育不均衡、如何融合发展等成为现场互动的热点话题。

发力:打破边界实现跨课跨校融合

“湾区的教育发展要经历合作、协调、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才能实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形成新的区域教育发展生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认为,推进湾区教育发展,首先要变革思想观念,要把湾区的概念融合到每一个城市的制度建设中。同时,要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比如设立湾区教育合作委员会,各城市设立湾区教育合作办公室。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融合发展要打开边界释放潜能。”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李臣认为,尽管学校课程是有边界的,但粤港澳大湾区有湾有海的自然特性,更有开放的基因,要努力打开基础教育内外部的边界,实现基础教育跨课、跨校、跨境的融合。他建议,湾区内要联动培养教师队伍,推动基础教育培训课、学术知识共享。

着力:培养湾区科技创新人才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我们要培养怎样的科技创新人才?”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全汉炎首先抛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四组核心素养: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建议,要在粤港澳基础教育“创新生态系统”中培养高中科技创新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提出,人文价值链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元素之一,为大湾区的合作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他认为,百年华附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一脉相承,两者都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气质。因此,在大湾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华附有不少经验可以分享给同行,比如野外拓展活动、人工智能特色实验室、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华附国际部的国外课程等。

此外,就湾区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教育,香港教育大学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副教授张侨平介绍了香港的经验;香港粉岭救恩书院高级学校发展主任黄华骏和他的团队探索了自主学习学校的做法;香港东华三院前学务主任陈兆铿介绍了如何运用全港性系统评估数据促进学与教;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禹飚介绍了南海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

合力:寻找教育融合的共同气质

现场互动时,有一名教师提问:“湾区内学校差异很大,如何达成教育融合的目标?”这一问题引起台上嘉宾热议。

姚训琪说:“大湾区教育融合,不是要消除差异,也不是追求办学条件、师资都一样,应该是寻找一些共同的气质,在各自办学的历史和条件基础上去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因材施教是最大的公平。”全汉炎认为,教育公平的背后要因人而异,中学教育不能一刀切,而要提倡个性化、精准化教育。他希望进一步辐射、推广省实的优质资源和办学经验。

黄华骏说:“要欣赏差异,只有懂得欣赏差异以后,才能有不同的学校去服务不同的学生,才不会有学生被遗弃。同样,教师之间也有差异,在香港我们也通过不同的学习圈,组织教师互相分享教学技巧和教学资源。”

张侨平接着说:“学校之间也有这样的差异性,所以在香港形成一个教师的共同体,好的学校和差的学校抱团,教师有交流、合作的机会,在某些资源上实现共享。”他认为,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可以借助网上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将一些好学校的成功案例分享给偏远地区的学校。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