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开创新时代北京教育年鉴工作新局面

2018-09-27 10:31李奕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年鉴供给北京

李奕

1990年至1996年,北京市成人教育局、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北京市教育局相继开始编纂《北京成人教育年鉴》《北京高等教育年鉴》和《北京市普通教育年鉴》。1996年北京市教委成立,决定将三本年鉴合并出版《北京教育年鉴》。1997年首卷《北京教育年鉴》出版,至2017年已经20年。在这20年中,北京教育年鉴不断改革和创新,编纂水平不断提高,多次获得全国和北京的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北京教育年鉴工作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每一个年鉴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如何做好新时代下的年鉴工作。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年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思想引领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中央高度重视北京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对首都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按照“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科学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经中央批复后已正式发布,北京正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努力奋进。当前,“两委一室”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也在思考北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教育,怎样办好首都教育的问题。作为教育年鉴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新时代的新要求,认真思考新时代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志和教育年鉴,以及怎样修编高水准的教育志和教育年鉴问题,记录好伟大时代的首都教育发展历程。

新时代的教育志鉴工作者,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牢记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城市转型发展,负责任地记录下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关于教育年鉴的新状态问题。每一位年鉴参编人员都应考量一下未来的教育年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状态。一本纸质大本年鉴是不是还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怎样记录比网上搜索出来的更权威、更全面?回答好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忠实地记录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过程和变化,努力编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年鉴。二是关于教育年鉴的历史纵深感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教育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教育改革是重大民生改革,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研究首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工作,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此指导年鉴工作的方向,明确记载的重点内容,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通过我们的笔让读者从教育年鉴中找到历史的纵深感。比如,小升初什么时候取消考试、政策是怎么出台的,各区教委和各学校又是如何应对的,都应该能在年鉴和其他资料性的图书中查到,为决策提供依据,这也是教育史志工作的意义所在。同时,今后我们也要多记录教育改革发展中鲜活的事例和有温度的故事,为佐证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提供丰富的资料。三是关于编修人员的能力、本领问题。教育志和教育年鉴承担着存史、资政、教化、宣传的功能,这也是教育史志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不管形势怎么变化,这个任务都不会变。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年鉴工作人員的理解力、敏锐度和综合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加强学习,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深化对年鉴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不断提高编修精品年鉴的本领。

2.加快构建北京教育年鉴体系,着力解决教育年鉴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在《北京教育年鉴》20年的发展历程中,部分区(县)教委和学校也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年鉴。我们曾在市教委一层大厅举办了北京教育年鉴20年专题展览,展出高校、区(县)教委、中小学的年鉴,“两委一室”领导和机关干部看完展览后很震撼,对年鉴修编工作给予了肯定。在这20年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北京教育年鉴》、区(县)教委和高校年鉴、基础教育学校年鉴三级互动系统,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反映北京教育的发展变化。但是,就教育年鉴编修的实际来说,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充分体现在年鉴三级互动系统还没有充分地建立起来,特别是在全面反映北京教育发展上,各级各类年鉴间的协调呼应性不够,内部关联性不强。今后,同一个重大事件要在不同类别的年鉴中都能找到不同侧面的记载,为决策、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增强年鉴体系的结构效应。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县)、高校、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年鉴数量比较少,初步统计全市各类学校编辑年鉴100余种,比例偏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有很多教育改革和学校治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年鉴中没有反映出来,甚至很多高校还没有自己的年鉴。基础教育这几年改革发展变化大,办学模式从学校转为学区、集团,这样的历史性变化应该在区(县)教育年鉴和学校年鉴中更多地记载下来,但因为这两类年鉴少,记录不够鲜活和充分。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加快构建北京教育年鉴体系。年鉴特约编辑都是各单位负责年鉴或参与年鉴工作的人员,要从北京教育年鉴体系构建的角度,充分认识推动单位年鉴工作的重要意义,完善北京教育年鉴集群,全面反映北京教育发展变化情况,为后世存信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北京教育年鉴工作也一样,要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要把构建北京教育年鉴体系这张蓝图体现在各个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真正落到实处。

3.继续开展年鉴工作供给侧结构改革,增强存史、资政、教化、宣传的获得感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已经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之中,传统年鉴已经无法满足时下公众的需求。要改变传统年鉴供给和当下公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开展年鉴供给侧结构改革。2017年,北京教育年鉴进行改革,除了以前编写的年鉴大本外,还编写了简本,完善了在线编纂系统,完成20卷北京教育年鉴的数字化工作,建成北京教育年鉴在线资源平台网站,提供了大本年鉴、简本年鉴、网络年鉴、数据资源库等多种形式的年鉴产品。这种改革表面上是丰富供给侧的结构、提供更多的产品,实质是促进不同类型人群在不同岗位和领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年鉴产品进行消费,让年鉴读者从存史的角度、资政的角度、教化宣传的角度都能找到需要的内容,有更多的实际获得感。

北京教育年鉴应该进一步聚焦改革,着重关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供给内容的变化。根据不同年鉴读者群的消费需求,丰富年鉴供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不仅有会议和具体事件的权威记录,也要有关于学校、教师、学生等有温度的案例和故事。二是供给形式的变化。供给内容的变化一定会带来供给形式的变化。未来纸质大本年鉴、简本年鉴、按教育工作内容分类年鉴、教育年鉴数据库、移动互联和基于手持设备的年鉴都是努力的方向。三是供给节奏的变化。年鉴现在是一年一鉴,时效性有折扣,年鉴内容的供给节奏要随着消费需求进行调整。比如,在供给节奏上,可以按照教育事业特点,按照学期划分,在整个供给侧结构和过程的微观调整中,提供更丰富更有节奏的年鉴产品,提高时效性。四是供给空间的变化。在新的历史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年鉴也要触及到天津和河北,应根据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布局,及时设立相关栏目,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4.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最前面,切实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最前面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前提。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是众手成书。北京教育年鉴编纂隊伍由组稿人、特约编辑、责任编辑、主编等人员组成,环节众多,只有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扬北京教育改革发展主旋律这条铁的纪律挺在最前面,才能统一思想,提高年鉴质量。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自媒体信息量每天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年鉴工作者不能受互联网上不规范和随意性内容的影响,不追求内容的真实性,随意将网上内容变为年鉴内容,如果这样做就违反了纪律。

做好年鉴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必然要求。供稿单位要按时交稿、按时返稿,提高稿件质量和图片质量。年鉴编辑部要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出版关。其中,政治关是第一位的;史实关要求实事求是,要客观公正;体例关要求用年鉴体例来编排文字,要符合技术规范;文字关和出版关要求符合国家法律等相关规定。同时,要注意年鉴条目内容的取舍,注意栏目间内容的均衡,保持一定客观独立的立场,要根据教育工作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栏目设置。

今后一段时间将是北京教育年鉴工作改革、充实和巩固时期,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目标和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动北京教育年鉴工作创新发展,为服务北京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年鉴供给北京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北京,北京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