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学生来说,“说话”也是一件要学习的事情吗?是的,“说话”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在美国拉金塔高中的英语课上,老师会给学生发一张“苏格拉底说话提示单”,教学生如何进行交谈和讨论。事实上,不只是英语课,在历史、科学等课程上,老师都会给学生准备相应的说话单,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框架”。
走进在拉金塔高中的一节英语课上,学生们正在辩论,主题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是否应该获得这份奖?”课上,除了一些阅读材料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之外,老师还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苏格拉底讨论说话提示单”,指导学生如何辩论和说话。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也是问答教学法的发明者,这种方法自始至终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不是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其特点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不断地引导学生。
这种教学法还形象地称为“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或暗示。这种方法不仅在辨理之风盛行的古希腊非常流行,在今天的西方课堂也备受推崇。不过学生手头拿的说话提示单并不是苏格拉底所创作出来的,而是美国教育教学研究者综合苏格拉底法、辩论、讨论和交流等内在的要求,开发的一些说话的框架,帮助学生如何去切入,怎样开始。
在拉金塔高中,无论是英语课、历史课、政府课,苏格拉底教学法都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说话、思考和对话的路径,告诉学生如何说话和辩论,培养学生的理性话语能力,因为学会表达和思辨是这些课堂主要的任务。辩论其实是一种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文化交往,因此在框架的设计中充满了尊重、倾听和兼容。
提出另外的观点时,要有前缀,如:“我明白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我理解你想法的理由,但是我无法认同……”这是一种渗透实践能力和公民的素质与行为习惯的教育。
我们常常说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是方法、路径和过程。这些也是结构化学习、思维和工具的体现,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思考、交流的框架结构,并在框架结构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思考方式。
就像有些人在表达时,总是难以把想表达的思想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表述出来,经过反复讲解后,对方依然不清楚问题的重点和解决思路,这就需要提供结构化的工具建立支架。
其实,美国课堂里的框架单是他们长期研究学习科学的结果,在美国学习科学的研究很受欢迎,研究者们深入分析学科的本质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兼容了相当多的功能,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框架的形式设计出来,幫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梯子和捷径,这是帮助教师在“偷懒”。只要一发框架单,学生就知道如何做,而不要花时间去解释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