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作文“路在何方”

2018-09-27 10:39张金保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路在何方

【摘 要】李凤老师和她的团队立足统编教材开辟了一条“基于内生、成于训练”的写作教学突围之路,其许多创生的做法值得肯定,可资借鉴。谈论作文教学,必须清楚什么是作文,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文是思想、思维,作文教学的根本策略是提升思想,强化思维;作文讲自我、个性,作文突围的绿色通道是抒写心灵,展现自我。

【关键词】活用教材;活化教材;提升思想;强化思维;抒写心灵;展现自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1-0021-03

【作者簡介】张金保,江苏省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句容,212400)督导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说起作文,学生发毛,教师发怵。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初中三年下来,学生作文水平几乎处于“望天收”的状态,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之中。李凤老师和她的团队敢啃硬骨头,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基于内生、成于训练”的写作教学突围之路。

一、活用教材,活化教法

活用教材,即活用好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写作教学的突出特点是采取读写同步推进的编排体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一体。这一“顶层设计”,解决了长期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盲目性、随意性”的难题。学生作文最大问题,一是没东西写,二是不会表达。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读写同步”来解决。学生获取生活体验的渠道无外乎两种:一是亲身实践,直接体验;一是广泛阅读,间接吸收。相比之下,受现实教育环境的制约,学生获取生活体验更多依靠阅读。阅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语文学习必须以“读”为本,多读是语文学习的钥匙。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阅读可以积累素材、拓宽视野,提升认识水平;阅读可以丰富写作表达需要的图式,尤其是言语图式。当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自己。阅读,不只是用眼,更要用“心”,主要是“诵读”“研读”“品读”“心读”,而不是“泛读”“速读”。关键在一“透”字,只有读“透”,才能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朱熹强调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胡适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手到”,合称“四到”。所谓“手到”,即不动笔墨不看书,做评点、书写阅读体悟、随文仿写,等等。表达就是最好的吸收,通过写作将阅读对象转化为自己的营养。为着写作,“对话”有了更真实的情景;为解决写的问题,对话就会更立体、更充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滋养,相互促进”,恰可以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教师讲授为主的缺陷,正如李凤老师所说“阅读与写作异质同构,读写结合具有天然性和必然性”。

周卫红老师说得好:“写作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拘泥于教材的亦步亦趋,或脱离了教材的天马行空,都容易将写作教学引入歧途。唯有活用教材,优化写作指导,学生方能乐享写作过程,激活表达欲望。”本专题中,几位名师都谈到了“创生”问题,教教材是必须的,但更要“用教材教”。李凤老师提出的增加“扩写”“列提纲”“写草稿”“作升格”的建议;周卫红老师提出了要“生发新点”“融通读写”“逼真情境”;王俊杰老师“内生写作动力”“开放写作场域”“优化写作内容”“升级写作成果”等等的“创生”做法,恰当合理,值得肯定。当然,读要“读透”,写也要“写透”。“一题多作”,一个题目,每次文体不同;“升格闯关”,内容、角度可否变化,这个词、这句话能否换一种表达,直至满意为止。很有必要,也启发我们生出更多的“创生”。

初中生作文,以抒情叙事为主。记叙文,说穿了就是讲故事,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要让学生成为“有故事”的人,学校课程该做哪些调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优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校本课程,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校本课程,师本化实施,优秀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师本课程,走个性化发展之路。也要让学生成为“讲故事”的高手,避免流水账。故事形象生动,很重要的一关是“学会描写”。再者,如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如何使故事一波三折,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活用教材,活化教材”,“创生”更多行之有效的“绝招”。

二、认识作文,洞悉问题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自然想到了初高中的衔接问题。高中作文教学,尤其是近年的高考,对学生写作的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中是学语文的黄金时间,如何为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低效,备受指责,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什么是语文?如何教好语文?不想或想不清,必然出问题。说到作文教学,同样,我以为首先要思考:什么是作文?如何教好作文?

什么是作文?有人说,作文是生命的对话,作文是生活的火花,作文是阅读的宠儿,作文是情感波浪,作文是语言的奇葩。这些都对,但太多了学生难以把握,大道至简,我以为作文其实最根本的就两个字:思想。作文是思想的灵光,写作的过程,从开始审题到最终成篇,就是思维运行的过程。作文,说到底是思想、见识的高下。作文必须写出对命题个性化的、独到的体验与感悟,写“我”眼里独有的世界,“我”心中的独特感受,并以此来展现“我”的认识,“我”的精神,让人读后受到启迪,得到熏陶,获得美感。

作文何以难?中国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就是思想。一方面,日常教学急功近利,注重结论而忽视过程,以灌输接受为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就是乖巧、听话,父母眼中的好儿女就是顺从、守矩,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文章最忌随人后,文章最讳百家衣。好文章当高瞻远瞩、洞幽发微,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于平凡处见高尚,于细微处见精神。文章具有思辨性,首先要运用辩证思维,提升立论的高度,观点具有震撼力,见解独到,卓尔不群。

也有人说学生作文主要问题是没有生活。这话近乎荒唐,难道家庭生活不是生活?学校生活不是生活?我承认学生生活相对单一,但不能因此说没有生活。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如水,生活都是平淡的、相同的,而感悟必须是独到的、个性的,学生作文要学会“多愁善感”。

三、提升思想,强化思维

我以为写作教学的根本策略是“提升思想,强化思维”。作文衡量的主要标准,思想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写作的程度。学生作文,要“三思”(思想、思维、思路)而后行。

如何弥补思想的缺陷,做有思想的学生?首要在于深度阅读。“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文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自主而专注地进入阅读状态,潜心阅讀,从上下文中,从字里行间,观此识彼、瞻前顾后、联系参照、从而读懂内容,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真正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读懂方法。课堂对话时,教师让学生各自诉说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哪里受启发,为何受感动,当然都要做到言必有据,结合课文语句具体说明。对学生交流中涉及的语言进行涵咏品鉴,教师引导学生领会意蕴表达之妙,增强遣词造句的意识,让学生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言语自觉。

语文,重在学习表达的艺术,掌握表达的技巧。作家余秋雨曾说过,他的阅读目标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为止。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转述、概述、评述,包括结合阅读的补白、具象、仿写、扩写、延伸,由此及彼的随文练笔等,使语感由模糊向清晰,由零星向完整,由滞钝向灵敏转化。再者,读书贵触发,在真正读透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思考,本文所写内容,别人的文章又是怎么说的,二者的观点我以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值得商榷的,自己对这个问题又是怎么想的。这样,课文本身、相关文章、读者自己这三者之间,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阅读前的我和阅读后的我是不同的我”的阅读目标。

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文是语言学科,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内部语言”,语言为“外部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我们讲的有效学习,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认为很重要一点就是体现“问题性”,让“问题意识”引领学生的头脑风暴。问题要有质量,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思考,就决定学生什么样的思维品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出发点、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充分辨析,辨析的过程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再者,定期进行“思维体操”。可结合课文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就诸如“好人有好报”“也说勤学苦练”“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补短与扬长”等论题,或口头表述,或当堂书写,常做“体操”,强健思维;少用演绎法,多用归纳法,张扬思维。

四、抒写心灵,展现自我

作文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的心灵紧密相连,本该最具个性,就该率意而为,缘情而发,抒写自己的心灵感悟,表现自己对生活真实的思考与认识,体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莘莘学子,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各人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也就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识自然见仁见智,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笔下的人物都成了一个模具刻出的,我认为这是由于学生自我的丧失。丧失自我,就等于丧失个性,没有个性谈何创新?!历史上“性灵说”的代表作家早就说诗歌创作要直抒心灵,“创造社”也强调艺术必须表现自我。《红楼梦》《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中外名著之所以脍炙人口,其中的奥妙之一就在于它们都充分地“表现自我”。在学生的眼中天空本应是五彩的,充满幻想;少男少女的心中就该有躁动的大海,风帆高悬。他们笔下的世界,就该是天真儿童的世界,色彩艳丽,充满幻想。

许多学生作文不出色,可随笔、情书却十分动人,这一现象早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抒写心灵,展现自我,我以我眼看世界,我以我心写文章,当是学生作文突围的绿色通道。打开它,就会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天广地阔,才能实现课标“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要从关注技法指导转移到更多关注“写什么”“为什么写”上来,关注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更加充满期待,此风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作文风气的改变,更能造就一批有思想、有责任、有朝气、有气度的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王佑军.破解部编教材编写的“密码”[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1).

[2]张金保.打开中学生作文的另一条通道[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6(04).

猜你喜欢
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飞蛾
路在何方
路在何方——北斗系列导航卫星
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路在何方”
英国教师“路在何方”
苦普洱
谈话节目路在何方
全球经济视野下农民土地权属探究
铁路“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