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航
我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出生在一个名叫转山村的地方。这里群山环抱,层林密布,是个名副其实的深山村。从村口通往山外,仅靠唯一一条崎岖的山路,绕经五座山腰,跨越六道河冲,伸向谷地,抵达开阔的乡镇集市。
乡亲们祖祖辈辈沿着这条蜿蜒的山路,把自家产的山货带到山外,又把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带回村中。山路陡峭,路面窄狭且坑洼不平,拉车易颠簸,步行易绊脚。若在晴天,尘土乱扬,浑身是灰;遇上雨天,积水飞溅,泥稀路滑。人们年复一年行走在山路上,我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幕幕艰难出行的场景。
30年前,我读中学。暑假里的一天,父亲对我说,明天我与你一起去乡上,把家里新烧的木炭卖掉,凑钱买头耕牛。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匆匆吃完早饭,带上窝头干粮,拉着满满一人力车木炭出门了。父亲驾车,我在后面帮忙推车。这天,雨过天晴,山路还有些泥泞,车行到山崖拐角处,车轮陷入了松软的泥坑。
父亲驾车倾力拉着,我在车后使劲往前推。结果发力过猛,一车货冲向崖壁,车子侧翻在一边,炭块散落满地。父亲和我把木炭捡到麻袋里,重新装车赶路。一路上走走停停,等我们来到40里外的乡上集市,已近傍晚,集市早已结束。每当想起当年卖炭的情形,我心中便会情不自禁地涌上来一丝苦涩。
10年后,我大学毕业,成为乡中学的一名教师,常往返于家乡的这条山路。褐色的路面覆盖了一层鹅卵石,缝隙中填入了河中粗沙。又是雨过天晴,被雨水冲洗过的路面已不见粘脚的泥土。双脚踩在路面上,咯得腳板生疼。我只顾赶路却忽略了脚下的路况,一不小心,右脚踢在石头上,疼得我弯腰抱脚直吸气,休息一阵后才一瘸一拐地往家里赶。
邻居二叔是村委会主任,见我走路异常狼狈,便问我为何弄成这般模样。我与二叔细说了脚受伤的原因,他无奈地说:“这几年为了改造这条村路,全村劳力在农闲时间都义务到河滩捡鹅卵石铺路,再用农用拖拉机拉了上千车砂石料,才使得路况有了改善。”
时间如白驹过隙,40年转瞬即逝。我离开乡中学,来到县城工作。哥嫂离开老家,随儿女到县城生活。好几次,儿时的玩伴约我回老家走走。我总是婉言谢绝:“工作忙,走不开。”其实,我心里十分清楚,是因为家乡的山路难走,不想自讨苦吃。
如今,我已退休。同在县城生活的侄儿约我回老家看看,并答应驾车载我前往。于是,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我坐上侄儿的私家车朝老家驶去。一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时闪过以往走在家乡山路上的情景,心中总是感到惴惴不安。不经意间往车窗外看,发现记忆中的山乡已变成了森林旅游区。大约过了40分钟,汽车突然停下。侄儿叫我:“叔叔,到了。”他满脸的喜悦与兴奋。
我走下车来,见车子停在一位邻家兄弟的门前。回望来路,家乡的山路变成了水泥路,像一条青灰色的游龙,游过风景优美的山川,朝着楼房林立的乡镇奔去。这时,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这是我们村新修的乡村公路,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家家户户。”听了邻家兄弟的话,我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山路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正是改革开放给山乡带来巨变的最好见证吗?”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昭苏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