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寒,马润伟,张大勇,章家纲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云南 昆明 650021)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夹层性疾病。无论患者患有的主动脉夹层起源于哪一个部位,只要累及其升主动脉即可判定其患有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手术是临床上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1]。目前,临床上常将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应用于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为了探讨中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9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标准[2],其均不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有男性29例,女性19例,其平均年龄为(53.42±10.50)岁。在对照组中,有男性30例,女性18例,其平均年龄为(54.02±10.4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这些患者入院后,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对其进行升主动脉置换术、内覆式改良主动脉弓置换术及降主动脉支架系统植入术。在进行手术前,为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使用深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对这些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在分离、显露患者右腋的动脉后,在此处的动脉内插入灌注管。开启体外循环机,对患者进行血流降温操作,使用冰帽对其进行头部降温。当患者咽部的温度达到33℃时,阻断其主动脉,切断其升主动脉,向其两侧冠状动脉的开口内灌注1∶4的冷含血心肌保护液。当患者的心脏停搏后,再对其进行降温操作。当观察组患者鼻咽部的温度为25℃~28℃、对照组患者鼻咽部的温度为22℃~24℃时,对其右腋的动脉进行选择性的脑灌注操作,进行脑灌注时的流量为5~10ml·Kg-1·min-1。然后,在清晰的视野下对患者进行手术。
1)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阻断主动脉的时间、进行脑灌注的时间及建立体外循环的时间。2)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清醒的时间、气管拔管的时间及入住ICU的时间。3)手术后,评估两组患者是否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标准是:如果患者出现延迟苏醒、癫痫、脑栓塞、昏迷、偏瘫、截瘫、焦虑、烦躁、谵妄中的任意一种情况即可诊断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行手术后,观察组患者建立体外循环的时间、入住ICU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手术后清醒的时间、气管拔管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阻断主动脉的时间、进行脑灌注的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的比较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接受手术治疗。近年来,临床上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常进行改良的主动脉弓部手术[3]。研究发现,对该病患者进行改良的主动脉弓部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其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是否对该病患者的脑组织进行有效的保护是评估其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4]。目前,临床上在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改良的主动脉弓部手术前,常用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对其进行治疗,从而保护其脑组织的功能。但是,低温会导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及炎症性反应。因此,在实施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的过程中,温度的选择是保护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脑组织的关键[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中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进行手术的患者其建立体外循环的时间、入住ICU的时间均短于采用深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进行手术的患者,其手术后清醒的时间、气管拔管的时间均早于采用深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进行手术的患者,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采用深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进行手术的患者。这说明,在进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时使用中度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保护其脑组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