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求意象的民族面对冷军式超级写实的群体恐慌

2018-09-27 07:10金雨锜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艺术

金雨锜

一、超级写实主义及冷军简介

超级写实主义(Hyperrealism)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早期又被称为照相写实主义,一般认为是波普艺术的分支,波普艺术与照相写实之间保留着类似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逻辑建构。出于对二战后个性化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超级写实主义主张去私人情感的无差别化冷漠表达以及对现实大众的回归。如查克•克洛斯所说:“我的目的主要是把摄影的信息翻译成绘画的信息。”

摄影术全面发展后,许多西方艺术家尝试使用现成照片进行辅助创作(如德加、德拉克洛瓦),而学界的广泛质疑与艺术界的讳莫如深显然说明了它存在某种被当时广泛默认的艺术上的“不道德”与“不纯粹”。于此,照相写实反其道而行之,正面利用摄影技法以确定一种新的学术标高,即打破约定俗成的创作手法审视标准,为艺术生活化普及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20世纪末期,照相写实与超级写实有了进一步的划分,相较之下,照相写实更趋于照片的还原,而超级写实正如其英语前缀“hyper-”所强调,超出摄影内容而后进行更为翔实的摹写刻画。如此,二战后在波普艺术影响下生成的美国当代艺术庞杂体系中的又一种审美趋向主张基本形成。①

改革开放后,超写实等大批西流意识形态传播到中国,怀斯、克劳斯等画家为中国绘画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于是,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乡土绘画”与超写实相遇了,出现了罗中立的《父亲》、广廷渤的《钢铁•汗水》。20世纪90年代,石冲、冷军、周向林继续发展,创作中结合了架上制作与架下观念。

进入21世纪,中国学术环境的写实绘画生存空间越发窄小,陈逸飞、杨飞云、艾轩、王沂东等人发起了“中国写实画派”,冷军隶属于此,他遵从超级写实的主张,成为写实画派的一极,达到了可以欺骗职业画家眼睛的程度,随着市场的追捧,逐步在画坛中成为代表性的超写实画家,多次获得全国美展的奖项。与此同时,其作品的观念性越来越弱,利用复印技术绘制高清肖像成为其拿手好戏和头等招牌。在《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中,他以4000多万元的市场成交额名列第24位;2010年,作品《肖像之相——小罗》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以3136万元成交,刷新了个人作品拍卖纪录。②本文便旨在讨论画家冷军目前为止最为受欢迎的超级写实主义系列肖像作品。

冷军 肖像之相—— 小罗

二、市场总体情况:有产者的投资恐慌

改革开放大门敞开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国政府解放并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升高。伴随着经济改革浪潮,中国社会形态切实发生了变化,国内中产阶级大量形成,中产者、有产者面临着资产存储和保值问题,而通货膨胀、银行利率稀薄、股市低迷、实业投资的成功率降低、制造业萎缩的社会现实让资金持有者在理财事项面前手足无措。

于是,嗅觉灵敏之士将资金批量转向艺术品市场,可观的增长率使得艺术品在其他投资领域中脱颖而出,获得“绿色股票”的美誉。一则,艺术品可作为收藏者财富及身份象征;二则,艺术品的指数型增长的市场成交金额不可小觑。然而,艺术品异质性高,受投资者主观偏好及个人学养影响极大,同时,投资艺术品交易成本高,信息透明度弱,风险较大。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的财产持有人,一代创业者大多早年物资匮乏,受教育水平低下,而艺术品特有的鉴赏系统却为常人所不具备,门槛极高。收藏者与卖家之间天然的信息不对等使得艺术品市场乱象纷纷,许多试水收藏界的人极容易在视觉听觉两种维度上受骗,或是用耳朵听评画家之头衔,或是以自己乏力的小学美术教育水平“鉴赏”作品,鲜少人可以用心体悟到优秀画品中之真情。

拉斐尔油画局部

冷军油画局部

三、超级写实技法影响下的“行活”体系

此类技法一经面世便被学界广泛质疑,呼声最高的当是照相写实主义于高清摄影机面前的意义,除此之外,它又接连对市场和画坛产生了负面导向作用。目前,国内已有大批量的画家借助投影仪进行制作,极端情况下已经使用丙烯喷墨打印机,打印生成图像后再用油彩覆盖丙烯或素描,略施厚油罩染即可成画。由于与油画的传统作画程序相同,这样呈现的作品并不会在鉴伪过程中被指证或剔除。如此一来,技术这枚硬币一方面带动着画家群体更加高产,另一方面使此类藏品的稀缺性降低造成了收藏者的损失。如摄影机般作画方式在中国获得如此大的追捧显示着相当一部分美术院校毕业生创造能力不足而绘画精力过剩的事实。他们无处安放过剩的精力只得转身死磕极致写实,迎合市场。这样,庞大的行活体系形成了。

跟风的画手们也丝毫没有艺术责任心和文化担当,为了迎合市场,片面地发展超级写实,以为是抱到了一大长板。由订单决定的中国市场为了迎合藏家规避风险的心理和暴发户式的审美,大踏步地推介超级写实。而前文已谈到,由于技术的更新迭代,超写实成于此却恰也败于此,并非能够有效规避风险。

四、作为工艺品的实质

不幸的是,近些年服务业与知识付费型商业共同推举的“工匠精神”在艺术层面并非属于褒奖之词,超写实式肖像正是忽略了“艺”而直指“术”。

事实上,艺术的全方面价值与写实功力并非正相关,当艺术品剥离掉了思想性的内核即是令人遗憾的民间工艺品,类似呈现在玉、核舟、米粒、发丝、象牙片、竹片、蛋壳的微雕技术诚然可贵,然而若硬要提到“大师”二字,不若说是“油彩工艺大师”。再者,工艺美术之贵恐怕远远小于拍卖场的真金白银数千万。当“术”与“艺”相离,以超级写实主义为核心的新式艺术市场骗局也基本形成了。

五、关于所谓“古典写实”

“艺术的内在精神与逻辑被蓄意曲解、滥用、本末倒置、为所欲为,其敏锐、独立、批判的精神内核被流行性、时尚性、风格化样式所取代……回头看看,让我发现自己的创作思路在这个境域中也正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上。对传统和经典的重新认知,我感到迫切和必要。”冷军在自述文章里这样写道。从自我的文本阐释到媒体的大肆渲染,冷军的油画除了被贴上超级写实的标签外还被反复强调为回归古典写实。③

值得肯定的是,冷军的肖像作品中确有营造恬静的氛围,在这一点上若说其呼应了古典,大抵便是深刻懂得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经营”的建筑美学要素。然而,基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油画艺术并非仅有画面要求的庄严与对称的基本条件,直指西方人作画核心要义的其实在于油画艺术的前身:丹培拉(蛋彩画)。不论是速写、素描、壁画还是万法归宗的油画形式,大师的每一个调子都蕴含着丹培拉式松弛而又鲜活的深情笔意。

但是,如今鼎立在画坛中心的中年画家普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人生重要的教育阶段,其时,教育资源极其有限,本是大尺幅的历史画与宗教题材画集结于掌间的画册中,画家们依靠仅有的不清晰资源揣测着油画的奥义,便以为是细腻无笔触地对形象逼近,笔触的消解带来的是绘画性与艺术性的泯灭,与古典写实的基础素养早已有所背离。

六、并非真正取悦西方话语权的好感

非但自我标榜的古典写实没有达成,他者好感也未必可得。美国已于20世纪把超级写实作为一种流行派别进行推动,其作为初始推动者掌握着评判标准的话语权,相较下,拾人牙慧的行为并不会为中国艺术在欧美人的心中添加更多好感。大卫•霍克尼在其纪录片《隐秘的知识》和同名书中验证推理了15世纪已出现画家使用光学透镜的行为,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精准创作已然在维米尔、委拉斯贵支等人的作品中得到了有效实施。再者,欧洲文化圈早以多元、重观念的当代艺术性为基点,于他们而言,此种中国式单调的写实主义并没有实质的前瞻性。

况且,一个画派的诞生与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于对文化建构的贡献,中国超级写实绘画倾向已与其产生之初的精神动力相左,在中国生根发芽进而演化成市场的附庸,当被剥离了产生之初特定的历史语境之后,其体现的价值也会受到随之而来的学术谴责。

七、当中华意象审美遇见超写实即完成了一次“审美恶补”

基于儒释道思想形成的东方文化特殊的抽象审美惯性,魏晋以来中国人于人物画方面培养了独特的体系标准,着重强调了传神、生气、神韵、风骨、自然等方面带有玄学色彩的审美要素。长久的对意境的营造和追求已经为国人种下了基础的意象美学基因。

正由于此,当传教士介绍给清帝伴有西方科学味道的油画艺术时,绘画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震撼,伴随着历史的脚步,绘画界逐步变革着。

眼光放回到当下,超级写实正是抓住了全民对具象确认这层神秘面纱的渴求特质,在“像”与“不像”的问题上给出了极致的单一答案,因此得以在市场和口碑上得到双重的肯定。

意象文化需要很长的培养期,前文提到,因为开放初期的企业界人士早期在商业上打拼,个人艺术修为很难在短时间提高,而超级写实恰好不需要耐心钻研相关知识,所需要的鉴别能力和辨伪能力比意象绘画来得更为直接。

就这样,历史文化的落差把极致精细的画面效果推上了神坛。国人从最初的震惊反应到逐步的学习再到对现成品超级写实的短平快确认,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美学“洗礼”。而这最后一次的洗礼其实回归了一种原始暴力型的“审美恶补”,宛如饮鸩止渴。

八、群众追捧超级写实的基础道理:劳动价值论

中国式照相写实的诞生并非带有学术主张,也不是与某种潮流相抗衡,而是由于收藏方缺少美学评判标准,认为超级写实式书写没有功劳但有苦劳,活细、严谨、工作时间长,比让大多数人云里雾里的当代艺术看起来更加靠谱。一缺美学基础,二少理论基础,三无学术生命力,完全是市场决定下,最初涉足市场的投资者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打着最保本的算盘进行运作,体现着蹩脚的经济价值理论。

艺术附加值是属于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艺术品的。千百年来人类流传下来的璀璨明珠背后的创作者并非仅仅依靠认真、努力、精细的二维线性的品质,也并非仅仅符合工业革命下的生产逻辑。

九、群众的赞扬与业内人士的不认可

笔者常在网络社区浏览到关于冷军先生的文章,体察到群众对他的膜拜之情,同时,笔者的非专业爱好者朋友也对他的艺术大加赞赏,相反,身边的艺术家师友们却普遍对此颇有微词。令人咋舌的是,舆论的盲目引领下,甚至在知乎社群里出现了“冷军的超写实画,和达•芬奇在一个层次吗?”这样的高关注度问题,这个对二位画家一同污蔑的问答赤裸裸地呈现着国民于艺术方面的反智倾向。

今日所涉及的冷军作品恰是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代表,毕竟,大众的审美引导依赖于基础教育的直接作用和市场推介的间接作用,对于气质清冷的纯艺术门类来说,普通人并没有义务去深刻了解感受,作为艺术专业人员,当听到这样略显尴尬的问题时内心是惭愧的,这意味着从业者与爱好者之间的巨大鸿沟无法通过短时间的普及型传播填补,艺术在通识义务教育中严重缺席。教育与市场的双重失相也成为我们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总结

笔者对冷军先生卓越的工作精神抱有极大的敬意,论述至此,本文试图指出其背后的资本力量与媒体舆论为艺术带来的偏激影响:超级写实主义递出的肖像答卷是否在中国市场中被过誉了。被推崇的领袖级人物已然影响了大批画手蜂拥而至,充当人肉打印机似的分母,对艺术生态平衡的维系产生了隐患。

近年来的“看,并不等于看到”一说可试用来讨论这一话题。作为观者,画面的丰富信息可以掠过任何一个参与了完整艺术活动的人眼,在这一点上,普通爱好者与专业鉴赏类人才并未有分别,而其不同在于“到”。观察密度、完整的美术史观、民族责任感和不失偏颇的文化自觉性都是活跃于舞台中心的人应当具备的。艺术从业者应以足够的耐心重新审视中华先辈之文脉精髓,从而确立符合历史角度发展的新鲜画派。相反,拾人牙慧之举动不宜于金字塔上端停留得太久。

注释:

①刘石、刘沛:《浅析中国超级写实主义艺术的传入与发展》,湖北美术学院学报《学院美术》,2014年第2期。

②刘心愿:《冷军超写实油画研究》,安徽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③冷军:《当代艺术回归传统》,2012年1月18日,http://book.163.com/12/1008/15/8DA933JL00924JKT.html。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艺术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纸的艺术
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中国第一位话剧导演张彭春对于欧美“写实主义”的中国探索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