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阳
展览系列海报
我们先从这个展览名字聊起吧,“花花果果猫猫人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像童话故事似的充满梦幻之感,轻松愉快的名字与展品相得益彰。如果说本次展览的中文标题“花花果果猫猫人人”强调了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作品轻快的气质,那么展览的英文标题“Arches”(意为“拱形”)则指向帕蒂在创作上的另一重要线索。以“拱形”作为此次展览在空间布局及设计上的主要动机,整座美术馆仿佛化身为意大利式宫殿,透过一层及二层展厅的拱窗都可以看到位于核心的雕塑花园。而拱形与壁画的结合模糊了艺术与装潢的界限,但与此同时这样大胆的结合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这个永恒的异想世界。同时展览海报的设计即是拱形和帕蒂经典作品的结合,非常精准地切入主题。
能够完成这样的壁画与帕蒂的早年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曾是一名涂鸦创作者以及表演团体“Blakam”的置景师,帕蒂深受来自瑞士艺术家约翰•阿姆雷德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帕蒂的实践也可以追溯到佛罗伦萨的传统壁画乃至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在住宅中绘制壁画的惯例。帕蒂的创作涉及各种材质的运用,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作品中的情感。与此同时,他会在每次展览时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特制的壁画的内容与形式,如此的随机性创作为帕蒂的展览增添了不少看点。
展览链接:
尼古拉斯•帕蒂:花花果果猫猫人人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30日—2019年2月24日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中二街D-06号 木木美术馆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尼古拉斯•帕蒂 四人肖像 布面色粉 150.2×180.3×2.5 cm 2018年 由艺术家及The Modern Institute/Toby Webster Ltd(格拉斯哥)惠允
帕蒂的作品经常涉及猫、水果、树和花等主题,不过它们并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物象入画,而是对此类常见的绘画题材历史的持续性进行对话。帕蒂大胆地运用色彩和想象力将静物、肖像、风景和半身像雕塑等传统艺术主题注入了当代元素。他这种表现方法让我想到了达利的《记忆的永恒》,那软塌塌的水果和搭在树上的表盘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超现实的表现风格不仅为画面增添了不少乐趣,异化的事物也让人进入到了另一个永恒的世界。这种风格不只是出现在静物画中,其他题材的表现也是沿用这种感觉的画风。或者说,是一种如插画般的风格,无论是肖像画还是风景画帕蒂都进行了平面化、抽象化的处理,主要表现在物象的简化和对固有色彩的异化。对帕蒂而言,这样的艺术是充满激情的。
四幅海报的设计分别涉及花果猫人题材,又与拱形相结合。夸张变形的造型中依稀可见中国元素的引用,作为反复出现的建筑语言,拱门既连接各个展区又消解了它们的边界,达到相互独立、相互沟通的视觉效果。
将色粉画与壁画结合在一起的视觉效果总是那么惊艳。画中画的设计大胆地挑战着观众的视觉神经,让人不自觉地想凑近一看究竟。同时,引发我们对这样的插画世界存在于艺术中意义的思考。无论海底还是陆上都是深蓝色调,异化的水母,简化的树丛,反常的色彩,仿佛置身于永恒的世界,这个世界让人忘却生活的烦扰,只是静静地看着这种感觉都是那么美妙!
帕蒂在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删减性,他的作品去除细节保留大概,呈现出虽是此物又不是此物的观感。作品中的形象透露着永恒性,没有人知道这些物象的来源,也没有人知道画它们的意图是为了什么,这样的未知性更为展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们存在于想象之中,在现实与奇异之间寻找平衡点,微妙的不和谐揭示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某些差异。再加上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永恒世界的丰富性。
在本展览中“猫”是唯一的动物形象,帕蒂对于猫的表现非常喜爱,主要呈现方式是绘画及雕塑。在这些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巴尔蒂斯和古埃及艺术的影子,它们依旧被简单化地处理,几乎是几何形的体态。面部表情似乎被赋予人的神情,但是它们的脸像是复制粘贴的一样,虽然是不同的猫,却有着一样坚定的神情。这不禁让我想起早期现代诗人T.S.艾略特那首《猫的命名》:“当你注意到一只猫正陷入沉思/我告诉你,原因总是一样的/他正全神贯注于/思考、思考、思考他的名字……”在帕蒂那里,猫已经变成一种艺术符号表达着他的神秘的、永恒的、感性的艺术思维。
尼古拉斯•帕蒂1980年出生于瑞士洛桑,现工作生活于布鲁塞尔和纽约。他的展览几乎遍及全球各地,近期展览项目颇多。艺术家们通过展览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分享自己的艺术成果,在这个图像复制时代,原创性一直被推到风口浪尖,艺术家怎样保持一颗初心去创造艺术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帕蒂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这个异化的另类世界,不乏为一种艺术乐趣与精神。
尼古拉斯•帕蒂 日落02 布面色粉 180×150.2×2.5 cm 2018年 由艺术家、Galerie Gregor Staiger画廊(苏黎世)及The Modern Institute/Toby Webster Ltd(格拉斯哥)惠允
展览现场
帕蒂笔下的风景依然是简化的,经过他的加工创造表现为异化的河岸和森林,观众可以一眼看出画的是什么,但是形象已是面目全非。运用这样梦境般的绮丽色彩,令人熟悉又陌生的元素在画布上相互融合。
从壁画中徐徐展开的风景也延展至布面画作和色粉画中。由黏合剂将松散的颜料黏合而成的色粉笔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媒材,它只能在画面上直接调和,且不可擦除。帕蒂事先会在画布上涂一层木屑、水和石膏的混合物,这种传统技术通常是为了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明亮,而帕蒂将这种特质发挥到了另一种极致,其画面中浓烈的人造感、活泼而又神秘的气质常常使我们联想到汉纳•巴伯拉的卡通作品或亨利•卢梭的后期绘画。
在帕蒂的静物画中总能让人感到不安,这样异化的水果已经不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而是在我们的想象世界中存在。与大多数艺术家表现方式不同,没有过多的三维立体感,色彩亦是异化的,甚至都不能安稳地放在桌子上,每个水果都是软绵绵的,像是坏掉了似的。帕蒂有言:“如果你要画一只苹果,你就会与之前画过苹果的每个人进行对话……通过另一个人的视角看一幅画是很正常的。我们的一切所见都会与我们的所知产生比较。”帕蒂要表现的从来都不是物象本身,而是一种艺术思想。
帕蒂的肖像画显得那么神秘,每一个人都是面无表情,无法猜测他们的内心世界,皮肤的颜色也是那么怪异,就连发型也是那么一致,穿的衣服也是那么类似,甚至看不出来是男是女。大面积的纯色和几何形的造型构成了一幅幅帕蒂风格的肖像画。事实上,这些面具般的脸孔灵感源自另一位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创作于1921年的色粉画《女人头像》。我们无法得知关于画中人物的任何信息,大量的纯色色块造就了画中的留白,从而引起我们对图像以外的思考。
帕蒂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了一组大理石雕塑,雕塑人像沿用绘画风格,奇怪的赋色、简洁的造型有种非洲木刻格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雕塑中使用了“仿大理石纹绘”,这种纹绘是由帕蒂的协作者,画家萨拉•玛格内蒂制作的。展览中雕塑的基座有真大理石也有画上去的大理石纹或木纹,这样的真真假假带给观众奇异的效果。同时也指向了有关“再现”以及我们与图像的关系的永恒议题。帕蒂对仿大理石纹绘的兴趣点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而是突出“再现之物”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目的和发展空间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差异。
时代的发展带来艺术的繁荣,艺术不再受到框架的束缚,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当代艺术家帕蒂的独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为我们展现别样的永恒之美,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观众留下2018年最深刻的印象。据悉,展览将于2019年2月24日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