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冬梅
什么是散文阅读?王荣生认为“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到的人生经验。”①阅读教学就是教导学生如何感悟语篇,而散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导学生体认作者独特的情感。这需要散文阅读教学根据文本,根据学生的学情,架起学生体认作者独特情感的桥梁,打通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通道。
回归散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首先应从文本解读出作者的独特情感。如何正确的解读文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成为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解读文本既不能“过度解读”文本,又不能“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因而对于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需要搜集作者大量的资料以及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作品明写小桃树出生在角落的土里,被遗忘、被笑话、被猪拱、差点被砍、饱受风雨摧残的成长经历,其实暗含着自我成长的经历。作者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从小体质差,干活不行,遭人唾骂。篮球场上,他抢不到球,便更寂寞了。于是,从小就有了自卑的心理。1974年,他开始发表作品。刚迈入社会,适逢社会发生巨大变故,“文化大革命”给他带来了冲击。作者通过抓住自己与小桃树经历的相似点,希望自己像小桃树一样,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坚韧不屈。正如《一棵小桃树》的开篇所言:“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作者对于小桃树的情感太过于复杂,一面对于它感到愧疚,一面又从它身上获得精神的启迪,获得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又表现出对奶奶的深切怀念。
对于此类的文章,绝大多数教师是从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情是什么入手,直接告诉学生这是篇托物言志类的文章。这样教导学生的教学方法缺少学生自我阅读发现的乐趣,使散文阅读教学成为直接灌输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自己对文字的独特发现和独特体验,无法深层地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况且,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落花生》、《白杨》这样的文章,直接告诉他们托什么物言什么志,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否太老套了呢?鉴于这样的思考,本次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定在何以成为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方法上,即重点放在理解作者与小桃树经历的相似点,寻找作者与小桃树可以互相依托的契合点,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文本的奥秘,快乐地阅读。
比较阅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小桃树与作者之间的相似点正好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中求异”,一个是“异中求同”。显然,本篇课文重在“异中求同”。为了让小桃树与作者之间的比较更为清晰,比较更为有效,笔者用了以下表格,让学生在阅读散文、筛选信息后,了解小桃树和“我”在出生地、遭遇和经受遭遇后的结果中显现他们的相似点。
【课堂交流】从这个表格,你们发现“我”与小桃树有什么相似点?
?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作者与小桃树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地处偏远,出生环境差,人生遭受到巨大的挫折,命运坎坷。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最为核心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与所借(托)之物不能太‘近’(全面续写物),也不能太‘远’(完全撇开物),而要做到‘若即若离’。”②这样的文章特性决定了本文的语言较为含蓄。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这些蕴含着特殊含义的语言,打通作者与小桃树之间的联系,成为本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关键点。文章中虽然有作者对自身经历的叙述,但语言较为隐晦,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作者生平的资料。作者生平资料的介绍不仅解码了语言的“言外之意”,而且对于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在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介入贾平凹的生平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的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初二时,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内心充满恐慌。成年后步入社会后,他也遭受到了挫折。1972年,他以偶然的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编辑兼写作。”作者资料的介入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的理解,为接下来品味作者语言的课堂环节做一个良好的铺垫,使隐晦的文字更易于学生体认作者的情感。
阅读散文需要“读出作者的眼光、作者的情绪”,散文的阅读教学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教出散文的“味道”来。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曾说:“贾平凹的散文,表达的正是贾平凹这个人,他是‘跳出来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读到辛酸和悲凉……”③可见,贾平凹的散文非常的个人化,写出了自我的经历,写出了自我的情感。看到在雨中瘦弱的小桃树,他即景生情,联想到自身,情感里既有自我哀叹,也有遭受挫折的忧伤。看到在风雨飘摇中依然伫立在高枝上的“花苞”,即使是一个,他也重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希望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复杂的情感的领悟成为了本堂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④。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这篇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情感,课堂伊始,笔者就采取了抓住作者复杂情感的关键词:爱怜、忏悔、安慰。立足于作者的复杂情感,学生对作者书写自己与小桃树相似经历有个情感发端的体认。为让学生深刻地体认这种复杂的情感,此次课堂采取了情境式朗读方式,重点朗读文章描写小桃树在雨中抗击风雨的语段。这个语段较为集中地呈现了作者的复杂情感,既有为小桃树不屈不挠地斗争而感到敬佩,也有为她花瓣零落而忧伤,既有发现小桃树依旧保留着花蕾的惊喜,也有对未来充满着期待。春雨绵绵的滴水声,清雅的音乐,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春雨中,身临其境,从而感悟小桃树带给作者的内心震撼。在此情此景中,作者那些复杂的情感呼之欲出。
如何检查学生的朗读对这段文字的感受有效呢?品味生动形象的字词或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让学生说说这些词语如何唤起作者独特的情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这样的语言品味不仅达到检测的目的,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同样的语言,不同的学生因为感悟能力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感受,丰富了课堂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的小桃树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作者带来的心理震撼,课堂教学采用了分层次朗读,即先让学生读出小桃树的精神,再读出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朗读声中表现出了小桃树的顽强精神,体认了作者对小桃树的复杂情感。男女生竞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如果说希望中的小桃树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那么这棵小桃树其实早已深埋在他的心里。从奶奶在集市上带回的桃儿开始,慈祥的奶奶给予了桃儿特殊的涵义,它代表着幸福一生。在特殊的年代里,人们是多么的渴望能有这样幸福的生活。这种幸福一直深埋在作者心里,在课堂结束之前揭示作者内在的精神实质,揭示这篇文章的特殊写法——托物言志,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散文的阅读教学立足于作者独特的情感,基于学生对于作者独特情感体认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层次的文本解读、比较的阅读方式、作者生平资料的介入、多样性的朗读方式品味语言以及追根溯源和特殊写法的领悟,寻求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联,使文本、作者、学生三者达到有效地沟通,使散文阅读教学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注 释
①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4月版,第30页。
②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版,第12页。
③谢有顺:《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当代作家评论》[J],2006年,第3期。
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1月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