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孩子呱呱坠地,面对新奇的世界,充满了认知渴望,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外界的信息。入学了,每天的文化知识又是一个新的领域,孩子是否能在其中获得应有的满足感,获取自己从未知晓的知识,这是我作为老师需要思考的。
由于有了一年级的识字基础,到了二年级,课文有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无法深入孩子的内心,解答他们的疑惑和探知,而是一味地站在老师成人的角度去思考,无疑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本学期一开始,我就实行每篇课文熟读成诵,也许有点困难,但是能力强的孩子没有问题,即使能力稍弱的孩子至少也把课文熟悉了。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你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最初,我肤浅地认为孩子们会就文章中的某一个词进行提问,那么我只需要像字典一样解答即可。但通过这两周的学习,孩子们的提问和发现让我惊讶。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我听到了这样的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要去找妈妈,难道他生下来没有和妈妈一起?小蝌蚪为什么长得和妈妈不一样呢?小蝌蚪为什么不去找爸爸呢?这些问题非常精彩,是我所不能预见的,也是从未思考过的。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对呀,小蝌蚪怎么不找爸爸呢?小蝌蚪的爸爸是谁呢?这个问题我在办公室提出,老师们笑了,但也迅速向度娘请教,原来青蛙爸爸是两栖动物,而且多情,交配后又大多时间待在岸边,所以即使小蝌蚪想找也无法找到,青蛙爸爸在岸上。多么有趣的問题!当把这个问题科学解释给好学好问的孩子听,并特别表扬提问孩子善于思考,这下提问的孩子更积极,也更有价值了。
《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孩子又问:植物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离开她?为什么植物妈妈送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样?为什么不是植物爸爸有办法?别的植物妈妈又怎样送孩子旅行的?其实这些问题,老师备课的时候是有预设的,但是让孩子提出,或者再又孩子解答,那效果是不同的。而且孩子亮眼睛的发现,课本中都连续出现爸爸去哪儿的现象,那生活中的爸爸们有没有缺失呢?
再如《企鹅寄冰》阅读中,对于孩子来说,读课外阅读应该不是特别困难,其中的科学知识孩子也是能从生活中体会感知的,所以老师不必赘述自己的思想。我采用读文后马上提问,结果孩子们提的问题更是精彩。狮子大王为什么要给企鹅写信,让它寄冰,而不是给北极熊写信呢?我正想着,这个问题如何解答,有孩子提出:“人家河马听说的是南极有一种很冷很冷的东西,叫做冰。北极熊在北极,又不是南极!”妙啊!提问提得好,狮子和北极熊都是哺乳动物,而且体型相差不大,企鹅是鸟,狮子选择给企鹅写信而没有选择给北极熊。回答也围绕课文内容解答,看来孩子读得比老师细致多了!马上就有孩子提出:“北极和南极谁更冷?”还有什么“我们读的童话书里都是老虎是大王,为什么又叫狮子是大王呢?”“为什么企鹅寄冰的时候要先上轮船再上飞机,不直接上飞机更快呢?”“为什么寄冰不成,企鹅不亲自送到狮子那里,或者狮子直接去南极避暑呢?”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甚是热闹,但也充分感受到孩子们那跳动的思维,智慧的迸发!最后我忍不住也提问孩子:“对于文章中企鹅寄出的是冰,狮子收到的是水,狮子生气地退回水,企鹅收到的又是冰,他们一脸疑惑,双方都没有错,你有什么建议给这两只动物呢?”“让他们做实验!”“让他们多问问别人!”“让他们多看看科学方面的书!”哈哈!目的达到,孩子终于说出书能解答我们的疑惑,多读书,收获会更多!这可比我天天苦口婆心要求他们看课外书好多了!
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又反而促进孩子去探知新的事物,这样的良性循环,还愁教不出古灵精怪的有思想、独一无二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