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热

2018-09-26 10:04邬诗晗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冰桶霍金名人

邬诗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网上交流的能力。而“网红”一词随之孕育而出,也引发了人们一系列的思考。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二日,霍金开通了微博,并发布了对中国人的第一句问候。在众多的评论、转发和粉丝量呼啸而出之后,霍金也看似成了“网红”。如今一场“霍金热”的来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呢?

不同于先于“霍金热”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霍金没有纪录片中那位文物保护者那么贴近大众的认知领域,因为他是物理学界的大人物,并且在我们小时候被霍金身残志坚的经历影响着,他活跃在我们的书本里,也活跃在各大科学新闻中,霍金“名人”的烙印已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不禁让我想追问,我们到底关注的该是“名人”本身,还是以他为代表的更深层的道理呢?

前不久的“冰桶挑战”,网友们只仅仅看到的是各位名人、明星拿着冰桶准备挑战的视频,有谁知道“冰桶挑战”的意义其实是唤起人们对像霍金这类渐冻症病人的关心?再看霍金发布不久的时间空间的论谈上,在座的除了各国科学家,一些普通群众也争先恐后地去拍照参与。对科学并不是非常了解的人们却也要对霍金的理论指手画脚、嗤之以鼻,这无疑是对霍金莫大的不尊重!

對于名人的关注仅在于名人效应,是普通百姓与名人存在名誉差距的产物。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名人的私生活和他们的一举一动,以一种病态的角度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认为评论转发该名人的微博,自己的境界就与他人上升了一个档次。可悲啊,这不过是吃瓜群众的自娱自乐罢了。那些自以为“聪明伶俐”的吃瓜群众,摆出一幅“管好自己,勿管闲事的模样,貌似透露着一幅高深的处世哲学、实则这种“出尘”的评论方式在打击了那些真心关注社会却在他们口中是“键盘俠”的人们的同时,本质上这些吃瓜群众才是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更是加缪笔下的“局外人”。

历史所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喧嚣,而是好人沉默。在吃瓜群众不问青红皂白,认为在电子世界中的言论不用负责任,便攻击着一位位好心人。他们总认为,时间可以治愈一切,过段时间风波就会消散。但实际上那只是被掩藏。社会反倒不会被时间治愈,反而是在慢性中毒。

我辈青年万万不能做鲁迅笔下的看客,应该敢于与社会现实争论,而不只是做“套子里的人”。我们应该有一份勇气和侠义,这是一种正能量,也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力量。

猜你喜欢
冰桶霍金名人
名人摔跤后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科学大咖霍金
“冰桶挑战”一周年捐款去向分析
冰桶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