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沙坪坝区创新资源相对集中,但驱动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对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关键词:区域发展;创新驱动;战略重点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市主城,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科普示范城区。区内拥有高等院校18所,科技工作者8万余人,院士9人;拥有科研院所65所,其中高校内科研院所63所;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78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82家。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
1.自主创新成果较多。目前,该区拥有纳入重庆市科技企业管理系统管理的科技型企业161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2016年,R&D;支出占GDP比重达3.29%,高于全市水平1.5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3584件,占全市21.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1.76件,远超全市5.55件的平均水平。近三年有9项成果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奖,194项成果在重庆市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奖。
2.创新创业综合环境较好。相继出台了人才引进、孵化载体培育、招商引资、知识产权资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成立了全市第一个众创空间联盟,建成孵化器12个,众创空间28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个、众创空间3个,市级孵化器4个、众创空间20个,区级孵化器7个、众创空间5个。
3.创新承载空间扩展迅速。今年3月,重庆大学城科技产业园正式获得市科委授牌。园区分为三大板块、占地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产业孵化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创新研发基地的“两中心一基地”。同步采取“科技创新城+高新产业园”的联动模式,依托区域内大学城、西永微电园、西部物流园、自贸区和重庆大学城科技产业园,将沙坪坝区西部建设成为重庆科技创新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创新资源与驻区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
(1)高校科技成果产出量大,但转化率低。高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考核衡量标准强调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对经济建设的贡献考核权重较低。虽然高校科研成果产量较多,但与市场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不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统计,近五年该区在市科委登记的科技成果中,高校不能转化的约占85%以上。
(2)高校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程度低。近年来,该区虽然在资源共享方面与驻区高校进行较多探索,但其创新资源核心部分的178家市级以上各类科研平台无一开放。
(3)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高校与地方的联系日趋紧密,虽有多个企业与高校合作成功的案例,但高校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长效对接机制尚未形成,校地关系仍较松散。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1)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偏少。一是传统工业企业中低端加工类企业数量较多,全区规模以上传统工业企业中大部分为来料加工、配套加工类企业,其产品以主厂商的要求为主,没有主动研发的必然需求。二是集中于微电园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但大部分属于完全代工形式,产值大,创新能力弱,近3年年均产值超过1200亿元,但年均研发投入仅为2亿元左右。
(2)企业自身缺乏研发能力。全区工业企业中,仅有1家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及中小企业研发中心23家,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4家。2016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仅为44家,占比21.2%。
3.政府在创新环境的营造方面存在缺失
(1)思路不清。多年来存在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思路不够明晰,缺少统一的中长远规划,长期被动地跟着市里走,无具体发展目标、无阶段性任务要求、无明确的实施步骤;未形成全区创新驱动发展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政策不对应的现象较多,重复扶持、资源浪费等问题较为突出。
(2)政策不优。由于发展空间受限,加之财力不足,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明显滞后,如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政策一直未落实,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政策扶持力度在全市排名靠后,导致科技型企业引进培育情况不理想,拉低了科技总体水平。
三、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
1.打通成果轉化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提供技术转移及科技服务全流程服务,发挥资源集聚、对接、定价、交易、服务、管理等技术转移各节点性环节支撑作用。制定与平台紧密结合的网上技术交易政策,以专项政策为牵引,调动各个创新主体积极性,实现协同创新,逐步形成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校地联动的机制创新,优化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在沙坪坝区落地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2.促进资源共享开放。引导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研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引进技术机构优化本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科技型企业使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3.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并支持各类产学研合作,完善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参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并充分发挥科技成果、人才、设备、专家等数据库作用,提高数据交互应用利用率,构建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平台,对在信息平台实现的项目合作给予资金支持。
4.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一是培育新型孵化载体,包括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大学生创业梦花园等孵化载体;二是引进和培育一批研发机构,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庆市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发展的生态系统,增强区域引进研发机构的竞争力;三是大力支持生产型企业建立独立法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和平台;四是完善企业创新链的配套服务,引进一批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在工艺设计、检验检测、模具加工、创新数据云服务等。
5.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以“大孵化”的思维来建立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和政策服务体系。科学地布局区域众创空间,有重点、有特色地分别在东、中、西部建设众创空间示范点。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特别要激发驻区高校、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建设众创空间,要用相对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在区域内创新创业。依托众创空间联盟,规范行业发展,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链条。
6.建立多层次产业投入方式。改变政府投入方式,统筹用好工业发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扶持等专项资金,持续加大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本成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整合部门专项资金逐年投入建立种子、天使投资基金,扶持微创科技企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企业信用贷款等科技金融服务。
7.突出人才引领支撑。加大人才扶持力度,优化人才集聚环境,支持企业引进实用型高端人才,尤其是带项目、带团队落户的科技人才。建立区内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高端人才库,做好本地人才服务工作。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革新做出贡献。
8.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环境。适时研究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期评估推进过程中的状况,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使创新活动能够始终围绕见企业、见项目、见产品、见流量、见配套服务的务实标准推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加快科研设施向公众开放。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专题科技、知識产权保护等系列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创新创业、人人参与创新体验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宋小舟.高校引领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理性思考与路径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
[2]何礼.四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14.
[3]刘建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3.
[4]陈洪涛,姚礼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政策瞭望,2013.
作者简介:姚懿,男,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副校长,重庆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