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索以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提领起整个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形成核心竞争力,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的途径,不断完善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围。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社会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的头绪很多,文化像一个大篮子,感觉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图书馆和博物馆还比较简单,图书馆在阅读上做文章,博物馆在文物上做文章,而文化馆今天搞演出、明天搞培训,文化下乡、排练、辅导、展览、讲座等等头绪很多,人员很少,经费有限,很难把精力聚焦一点。另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各自开展各自的活动,群众要关注身边公益场馆的活动信息,还要打开不同的网站,从头到尾浏览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非常不方便,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能不能用一根绳子提领起这些千头万绪的工作,让公共文化机构有重点可抓,让群众可以获得一站式服务呢?能否以现代化思维,引入互联网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便民利民、供需对接?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应顺应时代发展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购物用淘宝、京东,足不出户; 吃饭用美团、糯米、大众点评,或者直接用饿了吗、百度外卖叫外卖;外出旅游用艺龙、同程、携程买车票、飞机票、订酒店、买景区门票;打车用滴滴、优步;看电影、看演出用大麦、格瓦拉、淘票票、娱票儿。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以及信息的集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应该与时代接轨,从世界的发展趋势上,思考本行业的发展路径,注重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人民提供便利,为培训机构、社会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提供平台,综合公益与非公益的文化服务产品,并加强审核管理,保证服务品质,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
二、现阶段信息化平台建设特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化的加强下,很多机构已经感受到与信息化脱节带来的不便。花大力气举办的高质量活动找不到参与者,活动组织不符合年轻人的思路而不被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逐渐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网站、微信、微博等方面加强建设,很多机构开启了数字化进程,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跟进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成效。但是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设分散、资源浪费;二是文化企业、机构、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三是平台界面设置不友好;四是信息资源少;五是不能提供查询。诸多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平台利用率不高,最终造成严重的浪费。因此,对于信息化平台建设,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集中建设为宜
每个图书馆有自己的网站和数据库,每个博物馆有自己的网上博物馆和网站,而且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网站等需要专人设计、维护和开发;微信公众号要想运营成功,也需要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宣传推广。分散建设的弊端就是: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网站或平台的宣传费用高,各自宣传各自的网站,影响力小,用户少;功能简单,不能搜索,不利于用户使用。破除这种弊端,不妨由国家相关机构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类似淘宝一样的多用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设专门的机构运营和维护,不断改进,各个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一个上传的端口,成为这个平台的信息提供方,综合公益和非公益的文化服务产品,并加强分类,方便查找,提供一站搜索,集预定、支付、评价于一身,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强平台的易用性。
(二)广泛的社会化参与,实现信息汇聚
平台的建设只有当信息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形成滚雪球效应,累积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地方的平台建设局限于公共文化机构,对此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的培训排除在外或者社会参与非常有限,致使信息单一,活动有限,不能体现平台的价值,也没有发挥出平台的效力。平台建设应该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既包括公益性的、也包括非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目标,不是为那些不能享受艺术培训的人提供免费的公益培训,而是通过在文化艺术服务的各个环节不断降低成本,让文化艺术服务费用更低,让每个人都有能力获取,这才是公共文化服务最终所应达到的目标。免费并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性,它也不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在免费的条件下,用户容易产生一种不珍视的心理,免费获得的观看演出或参加艺术培训的机会,会因为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就不来了。如果是购买了演出票,观众放弃观看的几率反而会少,这是一种普遍的公众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平台建设应该逐渐探索这种问题的解決思路,通过设置相应的惩戒措施,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公共文化机构应转变角色,逐渐将主舞台交给社会力量
现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组织活动上,但由于人员、精力、资金、资源有限,活动存在内容单一、思路缺乏创新等问题,与社会的需求存在某些方面的脱节。围绕平台的建设,一些公益性服务机构或者文化事业单位应转变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包括购买、合作、实行税收减免等,其中向社会购买服务是一项政府鼓励的方法。通过平台建设,遴选优秀服务商家或者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的文化机构,通过合作、购买等方式,为市民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机构担负起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筛选和审核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更多的主动权和机会让给社会文艺组织,让他们发展、成长,并通过政策扶持、专业指导等方式引导其成长壮大。
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一个载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拓展,提高文化事业的自给能力,带动整个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平台建设会形成滚雪球效应,优势会由一而多
淘宝网的吉祥物是蚂蚁,蚂蚁文化则是它们的文化。单个的力量是非常微小的,但是聚合起来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从最初的小商贩的聚合,到卖保险、拍卖、开展慈善捐助等等,聚合形成了优势,并以此为平台展开合作,并带动快递、保险等一系列的发展。正像淘宝带旺了小商贩、快递、各种稀缺物品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也会带动培训机构、社会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等的发展,形成多方共赢,但多方共赢的前提是平台的建设要把这些这些主体要素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通过不同的合作方式,实现信息汇聚和优势成长。例如把社会文艺团队的信息、文化志愿者的特长、服务时间等信息在平台上进行登记,让群众进行点单,既方便志愿服务的开展,也为文化志愿者的管理提供很好的途径。利用平台建设可以开展公益捐助、众筹、发放消费补贴、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提高透明度和资金管理使用的科学性。信息化平台是一系列文化活动的载体,通过不断的维护和发展,改善功能,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二)形成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探索与社会力量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
文化事业不能单打独斗、与其他的文化业态老死不相往来,这就需要合作,但是谈合作,就需要有核心竞争力,对方不会一无所求,即使不是经济利益也是其他,因此作为文化事业单位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谈与企业合作,去到企业拉赞助的时代已经过时了,谈合作,必须双方有彼此需要的资源。很多企业与文化事业单位寻求合作的目的在于宣传自己,因此平台的影响力就至关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培训机构这些服务的提供方,尽管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很多机构可以为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宣传,提供免费的体验课和试听课,同时对于活动开展比较好的机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购买相关课程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
(三)建立起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良性互哺关系
信息化平台的影响力会带来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会带来盈利。平台建设发展相对完善之后,可以通过为社会文化机构、组织提供宣传和支付服务等,收取服务费。这一部分的服务费可以用来维护平台的建设,或可以用这一部分经费来补助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再生能力,为其提供后续发展动力。这种市场化运作与公共文化服务并行的平台运营模式既扶助了文化产业成长,又为公共文化服务争取了资源。现阶段,我们应该破除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分界明显的迷思,文化产业主体同样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隐藏提供者,主要看怎样去引导和合作,通过合作、购买等方式获取文化产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既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反过来又为文化事业提供坚强支撑。
結语
公共文化服务头绪很多,人员、资金有限,应以现代化思维,引入互联网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便民利民、供需对接。
参考文献:
[1]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J].移动通信,2012(11);
[2]陈志强.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观察,2008(3);
[3]深圳文化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3)。
作者简介:常研菲(1983--),女,硕士研究生,馆员,现任职佛山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