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林 耿茂城
【摘 要】 文章叙述了“四大范式”的界定与“文化政治”图景的相关性,解析了现代化与西方化、普世文明与全球文明。认为重温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在中美贸易战日趋白热化、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有利于加深对社会历史文明观点和国际政治秩序背景、现实的了解与思考,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了解。充分发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人类文明;边缘;多元时代
中美关系之间常态化的碰撞与摩擦,是文明冲突的一个极好例证。鉴于“文化斗争与重构政治规范”的观点,结合现实与人类期待的分异与矛盾,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混乱与失控,导致我们至今都面临着文化选择的岔口与纠结。这种文明的边缘困境诱致着良知的泯灭、道德的沦丧、原教旨主义的膨胀、普世观念的扩张等。人类将去向何处?我们的文明是否已走向至暗的深渊?文明的边缘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能否完成惊鸿一瞥的转身?这一系列的发问是全球政治关系的文化价值取向,成为新时代的课题。
一、“四大范式”的界定与“文化政治”图景的相关性
亨廷顿善于总结历史,直面历史的现实,在前言中就表露过“建立起一个科学而有益于我们的世界政治图景或地图”的初衷。为此,他系统梳理了界定国际关系的四大范式及其相应的利弊优劣:一个世界或两个世界的范式——此种以简化的样态牺牲了当代的国际纷繁现实,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单纯的单级并不存在,而简单的东方与西方世界或者再科学一点的西方与非西方世界,都不足以迎合目前多极的格局;国家主义范式和无政府主义的范式——这两者同属于经典现实主义范式,前者以一种自我认同的观念,从所谓疆域、主权的政治实体角度单个地构建起世界,后者以一种崩溃的论调来突出强调世界的纷争与动荡,二者均为了切合现实而牺牲了简化;最后,作为对经典现实主义的超越,文化文明范式将文化主义作为国家主义的必要补充(当代八个文明体),集中复合、整合了价值、文化、体制、语言和宗教等诸方面来论述现实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因此,文化文明范式是对于当代“文化政治”解读最好的运用。
当今的中美关系其内涵是一种文化的大国关系,其主要涉及的是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人员互访,而很少进行传统的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这种“软实力”的较量,集中体现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较量。就连当下双方的贸易战仍然是美国发展思路、体制规范与中国价值选择、市场理念、产权设计上的冲突,本质是一场“规则之战”,以金融、市场甚至是外贸数字的外化来表达彼此的“规则棋局”。中美之间的这种规则文化对弈,已成为“文化政治”的鲜明表征。
二、现代化与西方化、普世文明与全球文明
1、现代化与西方化
作为具有价值与信仰属性的文化本身,走向认知的演变与趋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文明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价值目标。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包含了文化、价值观念、信息化、城市化、生活富裕水平的提升、社会普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产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等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全面的充实与飞跃,对于当今世界各国或者全体人类来说,现代化是一种必然的走向,是直面未来的一种可贵又科学的机遇,只有推动现代化的全面进行,人类文明才能日新月异,对于当今新兴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最直观的“西方化”就是在政治上实行西方的政治体制,在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简单说是一种“西方模式”论。不同的文明代表着不同成熟性的文化内涵,“西方化”是西方文明发达到一定高度的思想体制产物,是基于特定西方环境中文化基因、文化内核的,其他地区或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文化根源、文化遗产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只有“自身化”、“自主化”才能有长足的发展。承认西方化的模式,就等于否认了文化异质性,也就等于否定了文化多方向的相互作用。
2、普世文明与全球文明
这一概念的界定与上面的“西方化”紧密相关。普世文明是西方化论说发展的结果,是立足于西方的一种意识形态。
今天我们分析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其一,作为其他后期的非西方世界的国家的发展模式来看,“普世文明”是一种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理念的西方化模式,是西方国家用以渗透到广大非西方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主张,已演变为一种“普世主义”;其二,作为一种文明的界定范式称谓来看,“普世文明”是将文明放置到全球层面,用于归类表述文明化社会所共有的东西。显然,亨廷顿在此书中的意图论述尤在于此。然而,文明已经成为了最大的文化实体,用普世文明统称全部人类社会自己的历史印记,显然易造成对文明殊异的忽视和语义的混乱;故可以使用“全球文明”来凸显多元文明并存的特性,同时也包含了全部人类历史文化整体层次的文明界限。
三、一念之间的危机:文明?野蛮?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搭建起文化演进的舞台,它们之间的遭遇、冲击和作用在不断地战胜彼此又消灭彼此。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没有所谓的一方理念取胜的论调、没有所谓的获胜者;就像眼前由美方率先发起的这场中美贸易之战,根本不会有赢家,[1]只会为中美关系蒙上阴霾,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正说明文明的演进与发展需要有“战国时代”的空间,即需要有文化敌人以进行文化战争,通过多种文明之间多向度的碰撞交织,从而形成新的文明样态。
我们要时刻懂得,对于既存事实的留意与能否作出重要而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不是一个同一性的问题。面对人们对于和谐美好的错觉误判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我们能否找到一条合理的通达未来的文化哲学路径?我想应该可以。因为我们正身处于一个文明的黄金时代,文明的发展史与文明的物质水平、道德文化水平同向相关,各种文明样态争妍竞发——道德规范、艺术陶冶、知识教育、技術实践、哲学问辩一系列的现代化脚步为迈向更高文明的水平辅以基奠。这一关乎人类文化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关键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寻求共同性,画出最大的、基于文化价值认同的同心圆。
四、反思与总结
作为国际政治学者和哈佛大学的教授,亨廷顿写于1996年的这部著作是对1993年《文明的冲突》一文的继续与完善,其主旨是建构起关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从传统的以意识形态(包括政治的和经济的)为主要差别的国家博弈关系之表现为切入点,嵌入文明冲突论的基调,为当代的国际政治秩序提供了文明的分析洞见,以此介入现实、剖析现实。可以说,全书总体的立场还是客观化的,但是仍不免存在着西方社会的传统思维偏见。
中美关系之间常态化的碰撞与摩擦,是文明冲突的一个极好例证,不过亨廷顿在潜意识里却秉持着中国崛起霸权论、威胁论的论调,一方面将日益兴起的中国称为“自我伸张”,另一方面却又把中国称作整个文明之间“动乱地带”中的“局外者角色”;另外,作者也承认“两个世界”的思维模式,还将共产主义视为当今文化对抗或制度对立的新模式与产生动荡的推手,主观上承认“共产主义模式”与“资本主义模式”,这种非此即彼的单一文化论点,不免为“文化文明范式”的构建形成学理冲突。“一花独绽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家独大,不是要营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是要推行自己的模式和道路理念,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人类共享的百花园。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风云背后,中国一直都展现出一个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没有缺席,更不会缺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维护稳定国际秩序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关税司.2018年4月2日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2018.4.1.
[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2.
[3] 腾讯新闻自媒体.今天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了!向世界传递出4点清晰的信号[EB/OL].2018-04-02.
【作者简介】
王宝林(1976—)女,河南南阳人,政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耿茂城(1993—)男,河北赵县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