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杰
摘要:作为生长于齐鲁大地的优秀作家,张炜在他众多作品中都展现了齐鲁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影响了山东乃至中国上百年的齐鲁文化。《古船》作为他的经典小说之一,也为我们呈现了大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本文通过分析《古船》中的人物、环境以及民间神话等内容来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齐鲁文化。
关键词:《古船》;张炜;齐文化;鲁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007-01
一、前言
张炜,出生于山东龙口,是一个典型的胶东籍作家。他一直试图在他的作品中去构建他所熟悉的胶东世界,寄托他的爱与恨,并且挖掘这片土地中最为本真的东西,也就是影响了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上百年的齐鲁文化。不难发现,他对齐鲁文化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他本人也曾谈到:“我对出生地的文化充满景仰……齐文化的超然和曼妙浪漫、冒险开放,与鲁文化的入世和严谨坚实、庄重深邃,可以说是相映成趣,互为弥补。……我的文化之根就在齐鲁大地。”齐文化与鲁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一起流淌在作家张炜的血液中,一起影响着他的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在他的经典长篇小说《古船》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影子,两种文化在小说人物的思想中相互碰撞。齐文化是一种充满浪漫与幻想的文化,而鲁文化则是一种严谨理性的文化,即便如此作者却能很好地将这两种文化融合在一部小说中。
二、浪漫开放的齐文化的体现
(一)海洋文化
《古船》是以胶东地区一个小镇洼狸镇中三个家族近半个世纪的兴衰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胶东半岛濒临渤海,有绵长的海岸线,春秋战国时期地属齐国,是当时最富庶的国家。因此齐文化首先是一种海洋文化。小说中的隋不召就跟着他口中的郑和大叔在海上飘荡了半辈子,虽然最后回到了小镇上,但隋不召还是心心念念他的大海,郑和大叔以及《海真经》。
“他一张嘴就胡言乱语,吹得没有边儿,说这些年可见了大世面,驾船到了南洋、西洋领头的就是郑和大叔……他讲海上生生死死是故事,到有不少年轻人围上听。他说行船得按《海道真经》上来,那是一本航海的古书。”
这是隋不召刚回到小镇的时候,他总是喜欢给镇上的人讲一些船上的故事,而镇上的年轻人也总是喜欢听。千百年来,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一望无尽的大海、烟雾笼罩的岛屿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并在这样一种海洋文化的熏陶下变得敢于冒险、向往自由。不断地有人去挑战大海、征服大海。而小说中的隋不召对大海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当镇上的人们挖出一艘古船要把它解开搬到食堂生火的时候,“隋不召啊啊大叫,灰白的瘦脸变紫了,接着额头上的蓝布条‘嗡的一声断了,像断掉一根丝弦。他猛地抄起锈蚀的大锚,举过头顶喊‘谁动我的大船一手指头,我就砸死谁!”。作者从声音、样貌、服饰以及行为等方面刻画了一个近乎癫狂的人物形象,隋不召的前半生几乎是在海上度过的,大海和古船已经成为他的信仰,是他精神上的生存保证,一旦古船被移走、他的信仰崩塌,整个人也就彻底病倒了。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不仅源于自己对大海的景仰,也源于童年记忆中海洋对于当地人们的影响。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海洋文化必定会带来一种商业文化的兴起。“胶东沿海远古时代就有晒盐、捕捞的历史,随着造船业的不断发展,与异域的交流也随之增多,因而,蓬(蓬莱)、黄(黄县,今龙口市)、掖(掖县,今莱州市)一带历来有经商的习惯,与京、津、唐交往频繁,这里的人又有闯关东的传统,形成了胶东特有的商业生产与习俗。”小说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围绕“古船”写的,另一条主线就是围绕粉丝加工业写的。小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隋家与赵家两个家族争夺粉丝大厂的故事。期间穿插了很多关于粉丝生产的过程以及“倒缸”的具体描写。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隋见素早期一直在为争夺粉丝大厂做准备,失败后进城做起了生意,这个人物是一个不屈不挠求进取,敢于冒险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呈现出这样一种区别于农耕文明的商业文明。而这正是自古以来齐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灵异文化
张炜曾多次在《在半岛上游走》中谈到齐文化,他说“它是沿海的一种文化,一种遥远的、探索的、亦仙亦幻的文化。……幻想、放浪、自由,有点怪力乱神。”在《古船》的开篇就谈到了“东莱子国”的传说。文中每当隋不召在放船下水的时候都会念到一大段神文。此外,小说中还提到一些歌谣,这些歌谣都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灵异文化。一方面大海的神秘色彩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人们无力解答其中的奥秘,便创造出众多以“海上仙山”为主导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也体现人们对自然对神灵的一种敬畏,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传奇化的描写,寄托人们的美好祈愿。齐地文化中自古就有神鬼怪异的传说故事,庄子很早就提到“齐谐者,志怪者也”,清代怪异小说家蒲松龄也为齐国属地之人。
三、理性自律的魯文化的体现
小说《古船》中的鲁文化主要是通过主人公隋抱朴以及他的父亲隋迎之体现出来的。隋抱朴从小就看到他的父亲日日夜夜在算账,算老隋家的账,直到在一次还账的途中死去。隋抱朴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也成为一个日日跟自己对话,拿着《共产党宣言》试图解脱自己解脱苦难的人。在小说第十六章隋抱朴与弟弟隋见素辩论时坦露了心声。
“我天天算账,怕的是做错了事情,我今天才知道父亲不停地算账还账,那是在批判他自己。”
正如位于鲁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中庸》中也曾提到“君子慎其独也”。作为齐鲁大地上的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从小说中不难发现不论是隋迎之还是隋抱朴,他们都是在不断地自省,在他们的内心有着严格的道德律令,有着自觉的道德意识。他们历经洼狸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见过了太多丑恶的嘴脸以及难以启齿的罪恶,他们不停地思考人性,思考如何摆脱苦难。最终隋抱朴从老磨坊里走出来,承担起了粉丝大厂的重任,不是因为要为家族报仇,而是为了让粉丝大厂能长久地保留下来,为了让全镇人更好地“过活”。这就是鲁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完美体现。作者也是借助隋抱朴的精神视野来批判审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化。
四、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
齐文化浪漫开放,鲁文化坚毅保守。看似对立的两种文化实则具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比如说两种文化在崇尚礼制这一点上有高度的统一性。此外,齐文化中的道家文化主张人与自然本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与鲁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不谋而合。
作家张炜在小说《古船》中,也呈现出齐鲁文化的一致性。当承载着洼狸镇历史印记的古墙砖以及代表宗族礼制的老庙被毁时,“洼狸镇人挥起扁担就打”。四爷爷年纪不大却按辈分全镇人都喊他“四爷爷”,这种宗族制度在今天的齐鲁大地仍然保留着,人们严格地遵守着祖先留下来的礼仪制度。另外,在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作者写人性的罪恶或是洼狸镇人们受到苦难的时候,都会先对环境进行描写。人物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本就一体,随着商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发展,大自然却遭受了人们的摧残,逐渐衰退。而小说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体现了齐鲁文化中敬畏自然,关注生态文明的一面。
五、结语
不论是向往海洋的隋不召、喜欢冒险的隋见素还是善于自省的隋抱朴;不论是围绕粉丝大厂展开的故事还是围绕古船展开的自然环境描写,作家张炜就这样把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众多元素都融合在这样一部长篇小说中了。虽然小说中的齐文化更为丰富,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鲁文化。与其说是作家张炜把两种文化完美地融合在这部小说中,不如说是齐鲁文化更好地融进张炜的思想里,更好地融入到了每一个生长于齐鲁大地的儿女的血液里,成为精神世界的生存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