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牛世伟:以红色旅游和特色产业助推精准脱贫

2018-09-26 08:11陈拓熊真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村民

陈拓 熊真

“有的人一辈子都待在山里没有进过城,有的人几个月菜里都见不到丁点儿肉丝,有的人就在前段时间还需要跑很远的路程排队担水,更有些人一直生活在没有网络信号的世界,不知道什么是4G或是无线……”

这便是定襄县河边镇马家窑村曾经的情形,实际情况比这上面写的还苦,但这两年在第一书记牛世伟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贫困人民的日子红火起来了!日前,记者走访了该村一探究竟。

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助推老区脱贫致富

从忻州市驱车50公里,临到马家窑村子时就听得到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一下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村口进村的一段道路,两旁都插着红旗,还有穿着红军服装站岗的“士兵”,以一种军人的仪式迎接游客来老区体验历史。

村内百年前的老屋、窑洞,随处可见石砌的高台,七弯八绕的石头小巷,一处处残缺塌陷的院落,时不时传来的一声鸡鸣狗吠……村屋的墙上,小巷的石壁上,电线杆上满是贴着当年抗战的标语,真实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烽火。

听着抗战歌曲,在哨岗处、战壕里、碉堡上,举着步枪、机枪,挥舞着大刀,以垒砌的高台和沙袋堆成的掩体作掩护,然后高喊一句“杀鬼子”的口号,仿佛自身就处在了那个抗战的年代,成为保家卫国的一员。

据村里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还原当年抗日根据地的情境,马家窑村的红旗、沙袋、弹药箱等道具都是用旧物改造的,木栅栏、独特的玉米造型也是就地取材进行创新,保持了村子原本的自然特色景观风貌。村民们纷纷拿出家里的竹箩筐、陶瓷水瓮、磨盘来装饰景点。

部分景点去年“五一”开始迎客,平时游客不太多,但是每天都有,陆陆续续的。

“来的人各行各业的都有,农民、学生、教师、政府机关的都有,还有一个曾经打过仗的老革命,是儿女们开着车来了,穿上了八路军军装,然后举着枪照相,特别感人。尤其是星期六日人相对多一些,最多的时候是去年“五一”当天和端午节那几天,来了起码有几百人,那可真是人山人海。”服装更衣室一位工作人员满怀欣喜地告诉记者。

红色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变化。“原来家里的土豆、小米、鸡蛋都卖不出去,因为我们出不去,外面也少有人来嘛。”更衣室的工作人员继续介绍说,“现在只要摆在家门口了就有游客来买走。“

马家窑靠着自身的红色资源,凭着革命老区的情怀,终于将沉眠的历史唤醒,发展起了红色旅游。这就是马家窑村的改变,也是全村村民从此发家致富的冲锋号,更是国家提出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响亮号角在大山里的回声。

广调研摸实情 以特色产业带动增收致富

牛世伟是定襄县住建局监察大队中队长,于2015年8月到马家窑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任职至今,始终把帮助马家窑村摘掉贫困村帽子,带动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走向小康社會放在工作和生活的首位,带领马家窑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牛世伟第一次走进马家窑村,尽管是来扶贫的,也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马家窑村的贫穷和实际情况吓了一跳,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庄脱贫。上任伊始,他从25公里外的县城,直接搬进大山深处的村中居住。马家窑村为红色革命老区,位于河边镇李家庄片山陵地带,交通落后,道路狭窄。全村85户165口人,耕地面积776余亩,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属于“一方水土不养育一方人”的地方,是定襄县典型的经济贫困村。

牛世伟经过无数次的村中走访,了解到该村群山环峙,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大多分布在嶙峋的山地与幽深沟谷间,经济结构单一,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村里的多是些老弱病残。原来的村委会基本不能办公,没有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他自己出资3000余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翻新,购置桌椅板凳,达到了办公的基本条件。健全了村委干部工作责任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轮班制度、群众评议干部制度等,统一干部认识,转变落后观念,使两委班子呈现出空前团结的局面,为村民的增收致富提供组织保障。

牛世伟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走访了村里的住户,全村不管是平房还是窑洞,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危房。”说着他还不自觉地跟记者比划,有几户村民家的墙壁,裂缝宽到自己的一个拳头都伸得进去。

房屋固然存在隐患,但更要命的是全村人的吃水问题。

马家窑村严重缺水,一直制约着村庄的发展。牛世伟一上任就展开调查,请专家勘测,却又发现马家窑村不具备打井出水的自然条件,无奈之下,他经过多次与李家庄村进行沟通,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不知多少次跑住建、水利、农委寻求资金、技术、设备等帮助,终于从李家庄村引水成功,在村中分别建成200立方和50立方的蓄水池两个,共铺设管网980余米和其他的配套设施。解决了村中饮水困难,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村里没产业,村民难脱贫。牛世伟从村民日常生活中发现,村里主要种植物为马铃薯与谷子,但谷皮和吃不完的马铃薯却全部扔掉,十分可惜。并且村庄四面环山,纯绿色、原生态环境,其家鸡养殖是村民致富的一个好途径。因此,他多方奔走,介绍朋友投资20000元购买2500余只鸡,分送到35户村民家里,让村民自家饲养,不用村民掏一分钱,种鸡将来不能产蛋后收回,然后再换一批种鸡继续由村民饲养,并帮助饲养户销售鸡蛋,这样就把不能吃的谷皮和要倒掉的马铃薯变成鸡蛋,每只鸡能帮助贫困户年增收约200元。同时,按照每只鸡苗为12元,除去农户饲养期百分之十的死亡,每只鸡需要成本15元。两年半收回老鸡的市场价格为35元,每只鸡为投资方带来20元的收入。这种饲养人得蛋,投资人得鸡的双赢模式长期循环,保证饲养户的收入稳定增加。同时,经过深入市场进行调查,充分利用县扶贫办的优惠政策和精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到扶持资金50万元,通过实地查看当地自然状况,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最终确定进行驴养殖项目,通过与贫困户合作的方式,发放于贫困户手中,共发放55头。预计用两年的时间进行繁殖,实现每户1头驴的目标。

牛世伟在调研了解村情的过程中,发现马家窑村周边15个村的农副产品销售困难,很多农产品成熟后由于销路不畅通,滞留在农户手中而导致浪费,使山中的“宝贝”被埋没,十分可惜。他就在朋友间三番五次介绍、游说,终于成立了马家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马佳肴”商标。并组织有一定文化的农民学习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推荐优良的植物品种,培育一些适合当地气候的新品种,以纯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为出发点,打造马佳肴绿色品牌,将本地的产品推往全国各地。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产业发展精准脱贫

经过两年的努力,马家窑村已经脱去了贫困的帽子。但牛世伟没有自得自满,他心里清楚现在这个村还没有造血功能,一旦脱离了外界的支援,将很快再次进入贫困的现实。他在思索着怎么样才能使马家窑村走上一条长久平稳的小康之路。

他苦思冥想,多处调研,反复探讨,每个村民都有着致富的渴望,但长期较少与外面世界交流,已经不愿意也不敢去外面发展,只能守着自己那几分贫瘠的土地,艰难地生活。只有让马家窑村充分与外界社会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生活一体化,使村中的绿色产品能走出去,把外面的人才、资金,引进来,才能使马家窑村真正解放思想,激活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为此,他确立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产业发展精准脱贫”的工作思路。

在马家窑红色旅游初见效益后,他又计划依托白佛堂,联合邻近的继成村,以静心、养性为出发点,修建一处世外桃源。吸引外面的资金和人才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将夏可赏景、冬可观雪的自然景观与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带动周边村落都能得到旅游经济效益。

牛世伟告诉记者,该村的长远规划是每年打造一个亮点,目前他们正在充实道具飞机、坦克的模型等,依山新建一个地道,丰富体验项目,让游客在重温红色历史的同时享受田园生活。

谈起今后的发展,牛世伟信心十足,下一步准备建设滑草场,还要建一个蜡像馆和“3D画展”馆,再建一个天文嘹望台,争取形成“写生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影视基地”三个基地。

接下来,要把整个村里的十四个窑洞都打造成农家体验院,将现在的乡村一日游模式逐渐向两日游、多日游发展。争取让游客尽兴满意,同时也让村里的老百姓们尽快摆脱贫困,生活越来越幸福。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奇怪村子的女人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