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张伯驹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藏家,他一生跌宕起伏,为守国宝,他可以散尽家财,并一生护之,甚至为此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他多艺而又具才情,与潘素一生相知相随,无论收藏还是爱情,在张伯驹身上都带着文人式的家国情怀。
1956年,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神秘大礼,八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其中包括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宋代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草书等八件国宝级的作品。这消息 出,立即在国内外收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相关部门专程为这项盛事举行了捐赠仪式,并且奖励捐赠人20万元人民币。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捐赠人竟然拒绝了奖励。
捐献了半个故宫顶级藏品的不是别人,正是张伯驹。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掷干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藏。 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故世人称:“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他是贵公子,只为收藏一掷千金
清末民初的河南项城,曾有两家大户,一袁一张。1898年,张伯驹出生在书香门第张家,7岁那年,他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这去,人生就发生了巨变。
张镇芳半生宦海沉浮,在军界政界都混得风生水起,自然希望张伯驹能子承父业,成为将相之才。但是这位“浊世佳公子”却对这些不感兴趣,偏偏爱上了诗词文物和琴棋书画。自此他寄情花木、把玩金石、收藏书画古董, 生痴迷于此。张伯驹有方印刻有“好好先生”,可见先生随意洒脱的性情。在当时,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道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据孙曜东回忆,虽然张伯驹拥有偌大的一份家业,但他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
张伯驹当时是盐业银行的董事,距离盐业银行不远就是遍布古玩字画铺的琉璃厂。一次他走进了一家古玩铺,一件书法横幅“丛碧山房”让他一见倾心。横幅已经残破,字迹破损不清,但正中“康熙御笔”的朱文印却完好无缺。惊喜之余,他对这幅字越看越爱,立即买下。因为特别喜欢“丛碧”二字,便从此自号“丛碧”,自命宅院为“丛碧山房”。那一年,张伯驹30岁。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古字画收藏之路。
他虽出身责胄之家,但对自己喜欢的书画却不吝千金。当时琉璃厂一带的古玩店老板只要手里有好的作品都会最先告知他,因为他性格温和又极少还价。只要是相中的,便会想尽办法入手。他曾为了收藏名品,气得母亲整日在家哀叹:“让你做官不去,让你开银行不好好开,就知道花钱买字画!”根据《丛碧书画录》的记述,经他收藏的书画名迹有118件之多。其中包括李白的《上阳台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蔡襄的《自书诗卷》、赵估的《雪江归棹图卷》、钱选的《山居图卷》等,件件均是旷世绝品。
正是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张伯驹尽毕生之力,散尽家财只求珍品,成为“天下第收藏家”。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自述道:“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他是文人,守护国宝为匹夫之责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民国时期,政局混乱,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穷尽己之力,以保护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可谓不悲壮。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平复帖》,这卷字帖让他几近抛出身家性命。
张伯驹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湖北赈灾书画展览会”上见过《平复帖》,当时被溥心畲收藏了。溥心畲是溥仪的堂兄,他曾将唐代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卖给商人,从而导致此图被转手境外。为了不让《平复帖》重蹈覆辙,张伯驹准备收购。但溥心畲开口就是20万元。当时的张伯驹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只好望而却步,默默关注。1 937年底,溥心畲母亲去世急需用钱,张伯驹才得以有机会以4万元将《平复帖》收藏。
1941年,張伯驹在上海被人绑架,绑架者索价300万元,不然撕票,此案轰动一时。“我父亲的叔叔跟我母亲到处借钱,因为家里没有钱,他们的钱都买了字画。”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回忆。当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变卖字画,拿钱救人。张伯驹夫人设法得到了看望丈夫的机会,见面后张伯驹却说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那幅《平复帖》。“那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那字画要留下来。如果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我是不会出去的。”就这样他在绑匪处吃尽苦头,僵持了近8个月才出来。
1941年底北京沦陷,为了不让《平复帖》等国宝级的字画出任何意外,张伯驹夫妇将其缝入被褥,日夜寝食不安, 路担惊受怕地将其带出北京。
卷《平复帖》让张伯驹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尝尽颠沛流离之苦,而幅《游春图》则让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
《游春图》最早由宫中流出,张伯驹得知琉璃厂玉池山房马霁川得到了《游春图》卷后,异常着急,唯恐被商贾转手售出国外。然而,与马氏接洽后,其索价800两黄金让张伯驹进退两难。为免国宝流失,张伯驹 面请墨宝斋的马保山从中周旋, 面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厂商,声明此卷有关历史,决不能流失出境,否则便是中华之罪人,使各商家有所顾虑。最终,在马保山的多次协商下,终以200两黄金谈定。当时张伯驹因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不得已把居住多年的弓弦胡同这所居宅割爱出让。这套居宅本是清宫太监李莲英的旧墅,是北平城内少有的豪华住宅,又卖掉了夫人潘素的首饰,才将《游春图》卷收归。
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自家收藏的八件国之重宝无偿捐赠给国家。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国家所予的20万元奖励,张伯驹却分文未取。后来,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还说道:“自鼎革以还,内府散失,辗转多入异邦……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这是张伯驹 生遵循的收藏信念,他也用自己传奇的 生践行了这个诺言。
他是才子,身陷囹圄救佳人
张伯驹不仅一生喜好收藏,自身修养更是多才多艺。与挚爱潘素更因艺而相伴一生。
潘素,大家又称她为潘妃,苏州望族之后,后流落风尘,张伯驹初见潘素时已有三房妻妾,但他依然钟情于她,赠联云:“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而当时已有婚约的潘素毅然决定跟随张伯驹。
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激怒了当时已与潘素有婚约的国民党中将臧卓,他一怒之下将潘素软禁在上海西华路的一品香酒店里,不许她与张伯驹见面。
张伯驹从北平来上海,人生地不熟急得团团转,而潘素则坐在暗无天日的酒店房间里每日以泪洗面。这并没有打消两个人之间浓烈的爱意,张伯驹向好友孙曜东求助,两人在静安寺租了一套别墅,又趁天黑开车来到一品香酒馆,买通了臧卓守门的卫兵,成功救出了潘素。不久之后,张伯驹带潘素离开上海,在她的家乡苏州迎娶了她。至此,那位名动上海滩的名妓潘妃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洗尽铅华、与张伯驹扶持一生的著名女画家潘素。
潘素自小学画,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天赋极高。张伯驹在发现潘素绘画上的天分后反而大加赞赏,他是那个真正懂她的人,他也愿做她的伯乐。他带她访遍名山大川、寻尽鸿儒雅士,在他的引荐下,潘素21岁便拜名师学画花乌。连张大干都曾赞她的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潘素与张伯驹不仅是志同道合的神仙眷侣,更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当时局势动荡,为了不让国宝古董流落海外,张伯驹倾家荡产以高额拍价收购这些古玩,身边的亲人好友都指责他是败家子,唯有潘素理解他,甚至变卖首饰支持他。1 967年之后,张伯驹这个曾经的贵气公子变成了落魄老叟,潘素仍然不离不弃,通过替入画书签赚钱养家。
张伯驹晚年所写的《瑞鹧鸪》:“姑苏开遍碧桃时,邂逅河阳女画师,红豆江南留梦影,白苹风末唱秋词。除非宿草难为友,那更名花愿作姬,只笑三郎年已老,华清池水恨流脂。”即是追忆他与潘素情定三生的情景。
红袖添香夜读书,张伯驹造就了潘素,同时,也因为潘素,张伯驹才成为了真正的张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