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雨 后放晴的天气,回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点地力量。溪边芦苇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乌与竹雀杜鹃鸣叫。”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边城》中的一段描写,是色彩与声音的世界。读来,确让人感到沈从文的文字,有不同凡响的魅力。
以写小说著称的沈从文,和画、音乐倒真有密切联系。沈从文爱画,尤爱中国风格的山水画、人物画,曾收藏过不少古代珍品。在现代文坛,会绘画的作家不乏其人,但像沈从文那样精于古画真伪鉴别的,大概寥寥无几。
沈从文的书房兼卧室里,三面都竖着高高的书架,搁放的书籍,除文学作品外,最多的要算古文物画集了。谈起古书画,他总像一位母亲谈起自己心爱的孩子那样一往情深。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沈从文就在创作之余,对中国古代书画有了研究。展子虔《游春图》,过去人们都认为是隋代的作品。沈从文仔细考证后,大胆作出结论,认定为唐代的《游春山图》。
后来,他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这就更炼就他辨别古画真伪的本领。一次,我问他怎样辨别真伪。他说,一般人鉴定真伪,多是根据笔墨、印章的真假,他则是根据画面上人物的服饰、物件的模样来判断。譬如说,有的画里的人物穿着是唐代的,可画面上有的物件却是唐代以后才有的,那就证明画不是唐代的,而是后人模仿的。一位才思敏捷、文笔如花的小说家,竟有如此广博知识,如此谨严细致的考证本领,真让人惊叹、钦佩!
沈從文懂画,爱画,以一个艺术家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欣赏画,更在作品中“绘画”。他有次告诉我:“我不会画画,可我想用文字在作品中画。”此话确可看作他的小说艺术的一个追求,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看到他那颇为讲究的文字,绘出一幅幅人物画、山水画,淡雅质朴而有韵味。
沈从文,爱画、懂画,创作也与画相联系,对于这一点,有些研究者曾经涉及到。香港学者司马长风说过:“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韵味和神髓,轻妙而空灵。这本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传统。”
音乐,似乎比画更神秘,它在人们心灵上产生的影响,往往难以用语言描述。喜爱音乐的人,对音乐会有各种不同的特点,可我从没有见到一个人像沈从文那样喜爱家乡民间音乐,也没有想到,民间音乐会在一个老人身上,产生一种奇妙的作用。
1984年春天,我来到沈从文先生家。82岁的老人,患半身不遂已有一年。看上去他很疲劳,可那常为人描述的善良的微笑,依然挂在布满皱纹的脸上,透过镜片看,那双不算大的眼睛,还显得灵活。
听说沈老喜爱音乐,我特地带去一盘新录下的音乐会实况的磁带,这是意大利著名民歌演唱家布鲁诺·文图里尼演唱的民歌。沈夫人打开了录音机。沈老坐在沙发上,右手平放在靠背,左手无力地搁在腿上。听着歌声,他的眼睛不时活泼地闪出喜悦的光。他欣赏文图里尼的音域广、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他说:文图里尼的歌有淳朴的特点,民间气息很浓、很感人。
听完了文图里尼的歌,沈老很兴奋。好像他对中国音乐家很熟悉,他说中国的演员没有文图里尼唱得这么有味,这样感动的人。沈夫人对我说,沈老爱听萧邦、贝多芬的交响乐,更爱听他的家乡的民歌和民间戏曲,特别是一种叫“傩堂的戏。
有次,沈从文对我说,他喜爱音乐,在作品中追求音乐的节奏。几十年来,时代在他生活中的烙印不可谓不深,可他却还是怀着一颗似乎未涉时世、充满天真纯洁的心,去感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