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手机放在裤袋里

2018-09-26 03:17陈默
知识窗 2018年9期
关键词:裤袋椅背点点

陈默

午休的时候,我把裤子搭在椅背上,突然“咚”的一声,着实让我吓了一跳。怎么回事?原来,手机从裤袋里滑落,掉到了地上,我赶紧捡起来,指纹解锁,左点点,右点点,还好没摔坏,实在是太幸运了。

疑云片片,在心间浮起。我怎么会把手机放在裤袋里呢?多少次,我像小和尚念经似的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把手机放在裤袋里,而今,还是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这一经验的得来,很不容易。

把手机揣进裤袋里,容易遭小偷惦记,小偷一下手,手机就没有了。我看过一则监控视频,小偷频频得手,只因为倒霉的遭窃者把手机放在裤袋。要是把手机放在上衣的贴身口袋里,或塞进包里,小偷还能那么容易得逞吗?

裤袋里的手机即使躲过了小偷的剿杀,也难逃其自杀的命运。就像我的手机从椅背上坠落,明摆着心里有气,想不开,对主人有成见,故而寻了短见。好在坠亡不成,让我省下一小笔维修费,或者一大笔换机费。

有一次,我随作家采风团到庐山西海坐船,访山问水,领队是国内某著名散文家,众目焦点。一上船,一群人神色异常,议论纷纷。原来,领队把手机插在裤袋里,从码头迈上船的时候,手机滑落,掉入海中。作家们纷纷出招,怎么下水打捞,船主严厉制止,告诉大家,此处水深几十米,贸然下水,凶多吉少。

众人在安慰领队的时候,就听见有人提醒,不要把手机放在裤袋里,那样,万一手机抑郁成疾,很容易坠亡的。但在游玩过程中,还是有人把手机放在裤袋里,不小心遗落在了座位上。

提醒不要做什么,有人就偏要去做,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呢?

记得小时候,大人一再呵斥,不要把筷子含在嘴巴里,多少孩子把这话当耳边风,更有甚者,当着大人的面,嘴含双筷,挑衅道:“我就这样做,不也没事呀!”

现在想来,如果意外发生,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偶见新闻报道,一个小孩口含筷子,摔了一跤,那筷子不再是吃饭工具,而成了夺命凶器。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长篇推理小说《祈祷落幕时》中有个细节与之类似。一个弱女子,用一双筷子,杀死了一个彪形大汉。想到这,每当我看见孩子嘴里含着餐具,都要特意提醒一番,然而,收效甚微。

从大人到孩子,一旦遇到“不要……”之类的提醒,都是置若罔闻,非得意外落到自己头上,才算捡个教训,当成一生铭记的经验,时刻警醒。是不是逆反,这个没有年纪的限制?

读过一篇讽刺小说,开篇便告诫人们不要把电灯泡塞进口中,因为塞进去根本取不出来。结果呢,大街小巷的每个人都口含一枚灯泡,行色匆匆,而他们都是被告诫过的。人潮最后都涌入医院,口含灯泡的就诊者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医生自己嘴里也被一枚大大的灯泡把腮帮子塞得鼓胀起来。

小说固然有夸张成分,但事实上,英国人防患于未然,在灯泡包装箱上,赫然写着警示语:不要把灯泡放进你的嘴巴里。

逆反心,谁都有。“不要做什么”,一经提醒,人们往往反过来听,反而成了“要做什么”的号角。当逆反遇上了好奇,其结果往往就悲剧了。其实不是好奇心害死猫,真正害死猫的,是那个有逆反心理的好奇者。

摧毁好奇之心,一个巴掌,一盆冷水就好了,端掉逆反心理,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需要善于聆听的耳朵,外加冷静而睿智的大脑。

回到正题,如何让人不把手机放进裤袋里?见到他这么做,重重地惩罚他,自然就学乖了。或者,静静地听完他的訴说,释放掉他满心的好奇,再给他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给他燥热和贫智的大脑输送冷气和见识,他自然就不会这么干了。

但事到如今,这一提醒已经完全没必要了,因为现在的人只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手上。

猜你喜欢
裤袋椅背点点
选错按钮
椅背
椅背
手帕与纸巾
我真是太机智了
椅背被锯掉之后
点点读《论语》
点点和小e / 既往不咎
点点和小e / 居上不宽
安顺的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