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杆子”何苦:我为什么要拍一部关于棒棒的纪录片

2018-09-26 12:47康琴
廉政瞭望 2018年9期
关键词:自力棒棒纪录片

康琴

在中国的城市地图里,重庆显得与众不同。从朝天门码头一路拾级而上,一座城市森林生长在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山地之间,参差错落,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

在重庆问路,最靠谱的是那些街头江边打闲逛的“棒棒”,他们对爬坡上坎复杂路线的熟悉程度,往往超过一些本地人。但如今仅剩不多的棒棒们对用脚步丈量过的这座城市,越来越陌生了。

作为以這一群体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的导演,何长宁是在2014年的冬天注意到行业衰落的。这个小时候梦想通过当棒棒变成城里人的农村娃,从正团级军官自主转业后,令人跌破眼镜地卖起了苦力,当起了一名棒棒。他形容这是“去做一件迟到了20多年的事情”,但在入行时,发现街上能看到的棒棒少了,棒棒军老了。对棒棒的感情,让他决定做点什么,在部队搞宣传工作的他,决定抢救性地记录下这群人的生存状态。于是有了一部13集的纪录片,它拿了德国法兰克福国际纪录片大奖最佳短纪录片奖,在豆瓣上有高达9.7的分数,看哭了无数人。最近,这部片子的电影版也上映了。

自力巷53号,老黄们

40多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人生还有多少种可能呢?谈梦想,怎么都觉得像奢望。

所以,当初对何长宁要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人的不解是必然的。“又累又不赚钱,你何苦呢?”有人劝他,对呀,何苦呢?他索性就用了“何苦”当自己的“艺名”。

当他以“纪录片导演何苦”之名走红以后,人们好像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不仅是要卖苦力,他是要干大事情。

“还有很多事情想去做的哇。”这个扛过枪杆子,动过笔杆子,自嘲为“二杆子”的男人,语气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劲头。

2014年农历腊月十九,脱下穿了21年的军装,扛着一个迷彩行李包,揣着1300块钱,何苦走进了与解放碑直线距离只有300米远的自力巷53号,这里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是其破烂简陋程度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穿过一楼只能侧身通过的黑暗走廊,窗户缺一块玻璃,床是木板纸壳凑起来的复合体,上楼的木梯踩上去都要担心随时会垮掉,他形容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的感受是“恍若一脚踏进了美丽的渝中半岛一个正在溃烂流脓的伤疤”。

何苦找了一个婚庆公司的摄像师来帮他拍摄,这个年轻人在跟他来到自力巷53号的住处后,足足沉默了半分钟。之后,他为了找理由“辞职”,故意在拍摄时撞到树上,头上起了个大包,但他最后还是被何苦软磨硬泡挽留下来了。

如今的自力巷已经是一片光鲜的商务区,而在当时,那里还是一片待拆迁的破旧建筑。因为房租便宜,自力巷聚集了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补鞋匠、裁缝、剃头匠、开锁匠……在那里,何苦认识了几个同样是棒棒的邻居:老黄、老甘、老杭、大石、河南,他们都是从业年龄超过十年的资深棒棒。在他的纪录片里,这几个人的命运成为构成故事的几条并排主线。

何苦记得第一次上街是当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带他的“师父”老黄告诉他,棒棒要扛在肩膀上,因为随便拿根棍子找饭吃的是叫花子,“虽然不见得比叫花子挣得多,但是自食其力”,这是作为棒棒的骄傲。在体验过扛机麻桌上6楼的“酸爽”后,何苦对这份“自食其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份力是苦力,挣来的钱有时候还不够一顿饭钱。

片子粗粝而真实的画风,记录的是几个棒棒的生活,讲的是普通的悲苦。

65岁的老黄独自抚养女儿黄梅长大,刚认识何苦时,能挑着230斤的涂料,健步如飞。他曾挑着价值3000多元的货物固执地等了失主一个下午,拒绝了雇主给的100块酬金,只多要了10块工钱,理由是:我不懂高尚,只认理,等了一下午,你要多给10块钱工钱。生病时,老黄宁死不去大医院,怕花钱,因为他要攒钱为女儿还清房贷。

25岁那年遭遇未婚妻悔婚的老甘,发奋图强来到重庆当棒棒。 5年后存了一万块钱准备开间面馆,谁料从银行回家的路上被小偷摸走了钱包。第二个5年,他又存了两万五,准备买下一个日杂店,结果被小偷破门而入偷走了。在全部家当被压在拆迁房里后,他穿着一条围裙,觉得自己能护住肚子,还不错。始终乐观的老甘相信这辈子能在60岁后转运,过上好日子。最后,他回到了农村老家,依然是条光棍。

十多年前老婆跟别人跑了的老杭,听镇上的流氓说,只要他肯出一万块钱,就帮他搞定夺妻之人。为了赚这一万,老杭来到重庆当棒棒。存了一万块后,钱被偷走了。第二年,当他再次攒够一万块时,那个答应帮忙的流氓进了监狱。老杭先后买了三把刀准备自己动手,拖了很多年后,刀绣了,他的怨恨也消失了。他回到老家给自己做了一副棺材,躺进去试了试,很宽敞。他坦然接受一切的态度,让很多人动容。

靠自己的头脑当了二房东的大石爱看报纸,空余时间会跟大家讨论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比如为什么那些贪官要贪污那么多钱,进去了让老婆孩子跟着吃苦。

这些住在自力巷的小人物,卑微但骨子里有一股气,贫穷但坚韧,与他们一起经历了拆迁、搬家、生病等事件的13个月时间里,何苦觉得好像一切都在等着他前去记录。

“算不上纪录片”的纪录片

《最后的棒棒》评价呈两级分化。有人说它连纪录片都谈不上,因为哪有拍纪录片的人自己当片子主角的?也有人说它是纪录片版《活着》,它之所以如此成功,最大的原因正是有一个能去当棒棒彻底融入他们生活的导演。因为从旁观者角度拍一个群体,如果没有足够敏锐的同理心,很容易会有“上帝视角”,滑向主观煽情。

何苦承认这部片子有拍摄技法和质感上的缺陷,这是因为他既没有接受过科班教育,也没有社会从业的经验,一切都是第一次。但他也有自己的执拗:它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真实。

从剧版到电影,他体会到了为什么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从325分钟变成160分钟的剪辑只花了3天,但是从160分钟到99分钟,却花了半年。有时候为了一个镜头的取舍就要争执好几天。他说,这活儿比当棒棒难多了。

精心打磨,电影捧上银幕,观众却并不买账。直到上映的第13天,票房收入不到100万。对于票房收入和仅有0.2%的排片率,何苦倒是看得很开,因为拍这个片子,目的就不是奔着票房去的。

但豆瓣上的评分跌到了6.4,让他有点懵。有网友评价:电影版最大的败笔,是刻意煽情过多,制造摆拍了一些情节,丢失了剧版朴实的质感。他甚至觉得有点“冤”:还是原来那些人,那些事,甚至还专门跑去跟进拍摄,有什么区别吗?还有人质疑故事的结尾有“药神”式嫌疑,刻意“圆满”。但是他却肯定地说,拍摄这部纪录片,不是为了记录苦难,而是为了让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看到希望,正如他电影的主旨:大寒过后,一定立春。

老黄们老了,但“棒棒”不会消失

截至记者采访何苦时,故事中的老黄们,已经全部离开了棒棒行业。他们有的回到了农村老家,有的和城里定居的儿女一起生活。重庆市社科院曾发布过一份《重庆“棒棒军”生存徘徊与发展前景》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越来越少。

最兴盛的时候,重庆市最多有超过20万棒棒,何苦说,如今整个重庆还在干这行的,最多只剩下三五千人了。城市建设在不断完善,所有新修的房子都有通向地下停车场的电梯,运货很多都有拖车了。运输工具在不断更新,这个纯靠体力的行业正在被别的东西取代。就像纪录片片头所说的: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回溯历史,棒棒有过与历史相接的辉煌过往。

19世纪末,重庆城区开始向上半城拓展。而上半城水源稀缺,需要靠人力从长江、嘉陵江挑水,棒棒应运而生。

抗战中,冒着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将大量人员和10万吨迁川工厂物资由宜昌抢运到重庆,被誉为中国“敦克尔克”战役的功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也是“棒棒”的后代。当他抢运的物资到达重庆后,“棒棒军”用肩挑背磨的原始运输方式,完成了這一民族工业在战火中重生的壮举。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重庆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棒棒军再度兴起。1997年,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直接将“棒棒军”这个纯粹的民间称谓进行了一次全国化的命名普及,乃至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

2014年4月27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重庆万州港口码头时,看到60岁的“棒棒”何绍强,关切地叮嘱他干活时注意身体,并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负重前行的“棒棒精神”。

老黄们老了,但记录在镜头中的棒棒们不会被遗忘。

哪一行,哪一个人,不是如棒棒一样,把生活扛在肩膀上呢。

猜你喜欢
自力棒棒纪录片
Students’ Feedback on Integr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Cases into Lecture Task in Course of Built Environment
棒棒的嘟嘟
棒棒精彩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棒棒哒
Different Pronunciation Features of “TH” in China and India’s Official News
Coupled Fault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Performance of Ni/Nano-ZrO2Catalysts for CO Preferential Meth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