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设计企业改革三人谈

2018-09-26 09:00/
建筑 2018年18期
关键词:天津改革开放建筑设计

文 / 苗 淼

1 周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2 张一: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务总经理

3 金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建筑评论》总编辑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自2018年3月至6月先后在北京、石家庄、深圳举行了“以建筑设计的名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活动,如何冲破改革开放的“梗阻”,如何使设计企业再出发,如何用智慧和恒心破解改革开放的难题都需要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论。客观地说,虽然中国的土地国有多年实行传统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后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格局,但国有投资一股独大的局面仍占绝对主体,使民营设计企业在不少情况下难参与竞争。这就要求民营设计企业要有能力另辟蹊径在“专精特”上下功夫。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多年的成功之路,依靠创业者周恺大师,依靠他及其“团队”的专精特优势,在天津乃至全国,在公共建筑乃至医院建筑等复杂类型建筑项目上,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之路。成立于1996年的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作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建筑设计行业改革的“排头兵”,也稳健步入了第二十二个发展之年。8月10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建筑评论》编辑部总编辑金磊等来到天津华汇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恺先生的工作室,同周恺大师以及公司常务总经理张一共同座谈,以天津华汇的设计变革之策为引,就中国民营设计企业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探讨。

金 磊:周大师曾出席了2018年3月29日在嘉德艺术中心举行的“以建筑与设计的名义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首场北京论坛,在您的发言中谈到天津华汇的创立乃至发展非常得益于改革开放,与此同时我想作为一个民营设计机构,创始团队的作用或许是决定性的,这方面相信您会深有体会。

周 恺:的确如此,在我同合伙人创立天津华汇的初期,国家针对建筑设计行业先后出台了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和制度,应该说我们的确遇到了好的机遇。其实创办天津华汇的初衷,现在想来也真的不是为了赚钱,更没想过华汇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我就是出于对建筑设计的喜爱,不论是在天津大学的教学经历,还是“下海”创业,都是源于这个初衷。而我无疑是幸运的,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与我共同奋斗,因为我明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华汇我不能既求精于建筑创作,又深入企业管理,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只靠我自己,华汇是走不到今天的。恰恰是因为这里凝聚了不同的伙伴,不同思维的碰撞,大家各有专长且齐心协力,以诚相待,华汇才得以在市场中立足并发展壮大。

金 磊:华汇走过二十二年,无论是核心团队的稳定,还是业绩的涨势,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设计企业分会“北上广”座谈调研显示,全国民营设计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表现有几方面限制:(1)没有多少项目的招投标事务所是可以参与的;(2)事务所资质无用武之地,难保障真正市场化生存;(3)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利,如事务所原资质可承接项目总包,可在2017年末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大讲与项目设计相匹配资源,限制业主的自主选择权;(4)事务所人才反流现象即人才呈现由民营企业反转国有大院的态势,同时,国有大院的合伙制与个人工作室也成了事务所最大的竞争对手;(5)事务所税收优惠不再等。所以,不少民营设计企业在抱怨,现在的设计企业不是企业,不是在搞经营而是梦中情怀,干脆更有人想另谋他路,建议为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事务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但我相信面对建筑设计市场的持续波动,只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运营策略就可适应市场的需求,成功的华汇是否也在酝酿着改革措施?

周 恺:一直以来,天津华汇在创始团队的带领下,保持着平稳发展。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业主素质的提升,华汇面临着新的经营环境。与此同时,同行业的设计单位在各方面都在提质升级,尤其在企业管理方面。而华汇公司的管理模式基本还是停留在情感维护的层面,虽然公司整体的运营氛围是良性的,但作为一个已经成长了22年的民营设计企业,也面临着管理的阵痛。我们必须看到,依然依靠核心团队的情感凝聚力,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华汇的发展需求,这必然使我们的管理理念发生转变。一个建筑设计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员工们对建筑设计的热爱管理团队,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历经发展,华汇形成了前期策划与方案团队和施工图团队,因为管理方式的“粗放”,使两个团队在工作合作中出现了脱节,造成工作效率的严重降低。种种的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华汇机构管理必须迈入现代化,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敢于将公司的未来交给年轻人去创造。

华汇有很多优秀的年轻骨干,他们或精于管理,或精耕设计,他们是华汇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正在将华汇的管理权有计划、有策略地过渡给年轻人,他们的眼界,他们的智慧,他们面对市场的快速应对都已证明了这是一支必须依靠的发展力量。平心而论,现在青年一代面临的生存压力比我们要大得多,他们更有干劲,在公司的管理、市场运营各方面所需要的体力和脑力更加出色。作为创始团队,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他们,为他们铺好路、把好关,保持华汇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而与此同时也要做到风险与利益共担,做得越好,受益越多,反之则要将机会给更有能力的人。

金 磊:2008年出版的《中国建筑三十年(1978-2008)》书中曾经邀请了24位建筑设计界代表撰文。当时您的文章是谈创作体验,包括对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望,刚才您的谈话完全可看作是这篇文章的“续篇”,也就是“改革再出发”。周大师作为天津华汇掌门人,是有气魄的。希望年轻人要冲上来了,前辈的智慧要继续发挥,冲锋在业务第一线的人要越来越年轻。近年来,我们已经感悟到张一总是华汇青年一代的杰出代表,也请您谈一谈体会。

张 一:在华汇,跟我岁数差不多的中青年建筑师、管理者正在成长之中,而华汇基因已经扎根在我们的心里。首先是传承,华汇崇尚技术,把设计做好是建筑设计企业的本分,这件事是周大师一直在努力坚持的,他的技术引领是华汇永远的旗帜。同时,这样的“工匠精神”不只是体现在建筑设计专业上,各个专业都是如此。可以说,华汇的运营模式是设计驱动型的,遇到任何问题,首要标准是要看设计是否做好,其次是团结。华汇从成立至今,始终把人们心上的团结作为管理的首要工作,作为华汇后辈的管理目标之一,我们定会把这种温暖向下传递。

金 磊:刚刚谈到的是华汇优良传统的传承,作为公司新晋的管理者,在公司管理政策的调整上,您认为应着重注意哪些方面?

张 一:面对市场的变化,首先我们是要充满自信,因为有周大师“坐镇”,技术层面的难题总能得以克服。典型的案例是解放军总医院的设计工作,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做过这样规模的医疗项目设计,而正是有周大师、有前辈的技术骨干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设计团队毫不畏惧,他们是华汇公司力量的源泉。的确,随着时代的变化,市场形式、业主素质、服务要求都今非昔比。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练内功,要通过组织层面把各环节衔接好。设计就是服务行业,先用给甲方的预期换取合约,之后用优质的服务把预期或承诺变成更美好的现实。做得出色,人家就会继续委托你,做的一般,人家就不回来。最终的设计费,就是甲方对你的认可。周总经常教导我们,路要慢慢地走,公司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是如此,管理层不能冷不丁研究一个不成熟的方式,强迫执行,而一定按规律办事,培育自己的管理素养,更要兼顾大家接受程度,自认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整个机构体系都不接受,也是没用的。现在,设计企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大的开发企业在挖人,尤其抛出薪资上的巨大诱惑,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员工在公司的幸福感非常重要。

金 磊:要承认建筑设计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青年管理团队正面对比之前更沉重的压力,同时,华汇前辈们的成就已经摆在眼前,这些既为你们积累了宝贵财富,更是无形的鞭策,对此再发展再创新确非易事,要有“新招”与坚守。

张 一:的确,现在的建筑设计市场已经进入“白银时代”,但恰如之前谈到的,我们并不畏惧。因为在我看来,在整个建筑设计界中,华汇处于生态链比较有利的层级。我们现在所做的改革措施都为了发展得更好,而不是如某些设计企业为生存而挣扎。我们知道,很多设计单位为了度过“冬天”,推出很多附加服务,甚至赔本降价等等。而华汇要做的是在坚持前辈核心团队的专业水准、管理系统、服务体系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相信过了这段特殊时期,就会迎来建筑师的春天。我今天四十一岁,我甘愿把最好的年华留在华汇,同时把永续的“华汇财富”传承给下一代。

金 磊:改革开放40年给我们留下太多启示,“旧貌换新颜”,但要留下城市记忆;传承文化精神更要彰显文化独特性,改革开放对设计界不仅是解放了思想更提出高品质发展之要求。改革开放之思对中国建筑设计界而言,是心灵与头脑的动能,从而使创作智慧俯拾皆是。解放思想为先导说白了就是要在观念上实现突破,书写出中国设计创新的生动画卷,如果说某一个项目的设计创新可放宽资源约束,那么设计理念甚至设计观的创新要放宽的一定是建筑师抉择社会、服务社会的约束。希望天津华汇在新的管理团队带领下,迈上一条新路。

周 恺:我们对年轻人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相信年轻人能力的同时,也要向他们灌输这样的理念:个人的收益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与大家一起努力赚取的。如果一个人连努力的过程都不敢承受,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团体中的骨干力量。我希望有一天,更多的年轻人能成为我们的合伙人。企业的孵化与发展是需要创立者有足够耐心的,对别人的耐心能有多大,信任度就有多高。对于年轻人,更要有耐心,要允许他犯错误,同时用你的经验来帮助他,助推他的进步。当然,对于他们的创新自由度要给予足够的保障,但前提是他的工作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

感悟建筑师、职业传媒者的“三人谈”最大的收获是:他们的交谈都从不同层面阐发着对中国建筑文化自信的力量与内涵。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及改革开放的动因,那么无论民营设计企业生存境况如何,天津华汇持续的成功之路都说明政府在放权放手的大势下,依靠改革开放的坚守,中国的民营设计企业必然能够承担起越来越大的为社会、为行业发展的责任。

猜你喜欢
天津改革开放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如果天津有“画”说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天津卷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天津之眼》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