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权 韩建民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但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农业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在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上,仍然存在许多阻碍因素,限制着农业人口、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全面的进行论述,并在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中寻找突破口,实现农业经济的腾飞。
在农业发展进程中,进行必要的规划,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是对于整体方向性的指引。在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其中大多数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具体表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人口素质偏低等系列问题上。尽管在政府的角度,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落实情况,但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发展程度仍然处在艰难的攻坚阶段。
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搞好当地农业发展。在尊重客观规律与农民实际需要的方法指引下,大力加速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以乡村战略核心思想为依托,切实的制定科学规划策略,杜绝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与不负责行为,真正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0%以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着基础力量,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占有资源较为单一且总量较少。
为了更好的实现乡村的振兴战略,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的十九大精神,并贯彻《农业法》内容。对于相关的惠农政策强化认识,建立并形成一整套长效、稳定的农业发展投入机制,在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引导下,尽可能的增加当地农业财政支出,并不断扩大其比重,做到与发达国家10%的水平接近。
通过资金、项目的大量投入,逐步完善我国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生产与生活的不同领域实现乡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真正做到“三农”问题的切实解决,将乡村的发展条件上升到新的高度。
农业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在我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传统农业生产对于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不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乡村人口进入了低素质水平的恶性循环,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薄弱。
为了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科技力量为支撑,努力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将其与经济的增长挂钩,体现出劳动者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通过人才,实现科技的创新、储备与转化,强化科普力度,通过技术培训、知识下乡等方法,使农民的技能水平、个人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另外,应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资金的投入,使科技成果在人才的催化作用下,更快的转化为资金优势,调动农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培养出一批具有技术、素养、管理、诚信的综合水平的新型农业人才。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整体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各项内容,拉动乡村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农业向着节约型、智慧型、循环型方向不断前进。
乡村的法制建设工作,是落实发展战略的重点、难点,必须在农民素质水平培养的配合下展开。第一步,要从方法上强调“一事一议”的制度,并注重“四好村”的假设工作,使涉及农业较深的县、乡和村级单位严格做到政务内容的全面公开,并有效协调其中各项的工作关系。其次,在制度上强化村级直选制度,整合村级单位的职能部门,缩减政务的同时,减少农民的负担,合理条件下,尝试进行乡镇自制方案,加强地方的民主化建设工作,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发挥政策法规的基本作用。第三,在社会资源分配,这类敏感问题上,真正做到从农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将其生活疾苦作为头等大事进行改善,优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条件。以此,实现“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落到实处。
在“五个统筹”的思想指引下,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速率,刺激城镇化发展进程。在乡镇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带动下,以循环经济、旅游经济、劳务派遣、生态农业等多种方式,帮助农业人口直接参与到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中,为其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实现城镇化进程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步,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法制建设、科技普及、经济投入的配合作用下,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实现对“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发挥出整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