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军 苗 静
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有的地区降水量不足,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少地方农田发生了干旱。为了缓解干旱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可采用覆膜滴灌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尽量减低损失。作为一种节水技术,近年来滴灌快速发展,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该技术可以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农业生产上覆盖地膜,可直接对膜下土层中的温度产生明显影响,通过将种子播在垄沟内,隔行在垄台上覆盖地膜,可有效地将自然降水集中到垄沟内,大大提高垄沟内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在作物生长的前期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2005年,刘建国等学者在棉田里开展了膜下滴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与常规的灌溉方式进行比较,膜下滴灌可使田间的水分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棉花发育,取得较好的经济及生态效益。还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膜下滴灌技术可以均匀地为作物提供肥料以及水分、增加土层温度、保持土壤墒情、提高作物的光合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等。本文以自然雨养的方式作为对照,设置了覆膜滴灌等几个处理,比较了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生长环境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试验地设置邓州市郊区的某块玉米地内,经过对试验地土壤进行养分含量的测定,各种养分如下:有机质20.8g/kg,全氮 1.05 g/kg,全磷 0.75 g/kg,全钾 3.19 g/kg,速效氮77.6 mg/kg,速效磷 32.2 mg/kg,速效钾 194.8 mg/kg,pH 值偏弱酸性,约为6.8。
试验中选择的玉米品种为先玉335。根据当地实际设计了4个处理,包括处理1(CK):采取未覆盖地膜,仅靠传统的自然降水供水,也是对照处理;处理2:覆盖地膜,靠传统的自然降水供水;处理3:未覆盖地膜+滴灌;处理4:覆盖地膜+滴灌。随机区组设计,各区组间安排1m左右的走道。每个处理安排3次重复,每个小区的面积6.7 m2。玉米种植的方式选择一膜两行,行距、株距分别为46、18 cm左右,种植密度均为7.8万株/hm2左右。
试验过程中采取机械播种,处理3、4中的具体滴灌量结合当地土壤实际及降水量、农户的经验等确定。滴灌带铺在玉米行间,直径约20cm,滴孔的间距约30cm。玉米生长中施入的总养分含量:纯N、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225、135、90 kg/hm2。所有处理氮肥中的40%及其他所有磷钾肥均在施基肥时施入,处理1、2氮肥中的60%作为追肥在拔节期施入,处理3、4氮肥中的40%、20%分别在拔节期、灌浆初期浇水时施入。
在研究土壤中温度变化时,由于玉米生育期较长,因此以苗期为例测定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具体方法为在各处理土壤中5、10、20、40cm处分别安置一个温度探头,以测定各处理土壤中各土层的日平均温度。在试验前、试验后分别测定各处理中相同土层的重量,经过比较,得出不同土层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玉米成熟后,在各处理田间随机收获2行(不可选择边行),脱粒、晾干后测产。
通过对5月12日至5月30日各处理地下5、10、20、40cm土层温度的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土壤中的温度趋势总体表现为处理2和处理4两个覆膜处理高于处理1和处理3两个不覆膜处理,且有显著的差异。由此可知,在玉米田间覆膜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层中的温度,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温度条件。
通过试验前后采取称重法,得出各处理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含量,再结合当地实际,利用水量平衡法对各处理下玉米的耗水量进行分析,并单独测产,统计出各处理的产量,结果见表1。通过对表1进行分析,与传统的雨养方式处理1相比,处理2~4几个处理的产量均有增加,增产幅度均超过22%,达到了显著水平,特别是处理4,增产幅度达到32.44%,差异极显著。处理2~4的耗水总量分别为428.6、429.7、429.7、426.5mm,处理1雨养模式下的耗水量最大,为440.2mm。经过计算,处理2~4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2.85、2.90、3.11 kg/m3,分别比处理 1对照增加 25.00%、27.19%、36.40%。
?
2010年,陈丽君等经过研究,认为玉米生长中利用覆膜滴灌技术,有提高水分利用率、节约水资源等效果。2011年,刘战东等]经过研究。认为采用覆膜滴灌技术,在灌水量合适的范围内,可以增加玉米的产量。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覆膜滴灌技术,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温度,加快玉米生长发育进程,还可以降低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玉米产量,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可以采取覆膜+滴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