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探索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与机制

2018-09-25 09:42郭霏霏于雷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1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协同创新

郭霏霏 于雷

摘要: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科研经费投入少、社会服务能力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关键词:协同创新;研以致用;以研促教;科教融合;双师三能;创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261-02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努力朝向工业强国迈进。在这个时期,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着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能力,坚持科研服务地方的宗旨,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布局规划,推进和实现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助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加快形成。

一、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长久以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都是熟练掌握一线操作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符合企业生产力提升的短期需求。但是,随着智能装备的普及,“智能化生产”、“机器代工”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主体,一线工人的需求在逐渐减少,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4.8万台,同比增长12%。其中,亚洲市场增速最快,中国市场销量为6.8万台,同比增幅17%,超过美洲地区和整个欧洲市场的15%和10%,连续3年成为工业机器人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成為未来制造业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缺乏创新思维与技术研发能力的学生,在未来的职场发展道路上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成为企业骨干。

天津职业大学董刚校长认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着力点既不是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也不是纯基础、纯理论的科研,而在于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科研方向的定位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特定的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坚持科研服务地方的宗旨,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进行规划,借助和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搭建对接专业建设、形式多样的科研平台,构建起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工作体系。

因此,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科研平台,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解决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2.将科研成果与专业教学、学生专业技术积累相融合,使科研平台服务于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

3.将科技创新与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4.在抓好教学的基础上,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实践指导能力。

5.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探索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与机制

模式机制的建立可以从“研以致用,构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科教融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创行合一,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双师三能,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实践指导能力;文化养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5个重点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才水平、科研实力、软硬件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研发过程与实践教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结合、科研课题与学生活动结合、科技成果推广与社会调研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创新创业结合”的“5合”来实施。通过提升师资的科研服务能力,带动教师相应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教育提供足够的指导,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一)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破解高职院校科技创新难题

明确区域性的产业需求,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引进与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密切相关的高水平人才团队,依托政府政策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政行校企多方联动,通过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专业建设创新发展,做到研以致用。通过协同创新服务区域性产业升级转型,奠定学校专业的地位及影响力,快速建成发展学校优势专业群。

例如: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根据福建地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的迫切需求,利用晋江人才政策优势,请来中国工程院胡永康院士来闽创建福建省清洁能源院士专家工作站,并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相关研发骨干组成院士专家工作团队,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三大集团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以地沟油催化加氢生产第二代生物柴油为抓手,大力研发有地方特色的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应用技术。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引领,持续建设了福建省清洁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清洁能源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建省高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海峡两岸创意创新创业学院、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泉州市绿色用品科技创新平台、泉州市数控一代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泉州市生态文明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泉州市众创空间、绿色建筑研究所等省、市、校级协同创新创业平台。

(二)科教融合,将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科技创新项目要与专业教学相关,研发过程经过设计拆分后融合到专业课程里,提升技术技能积累的实战含量,做到科教融合。教师把这些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融入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传授先进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可以表现出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还可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充分调动学校科研组织、学生专业社团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在活动中深化专业技术技能,并将活动成果以调研报告、小作品、小论文等形式反馈回课堂,做到创行合一。

(四)双师三能,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设立专职科研岗位,打造具备“明师德、善教学、懂行规、能研发、精技能、通市场”六大素质,教学、实践、科研齐头并进的新型科研队伍。加强“政校行企”合作,科研团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参加企业的技改和新产品研发等活动;在抓好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力争多出成果;强化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重要职责的意识,建立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工作机制,引导教师从自身的优势与条件出发,结合学校开发、开拓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

(五)以创新的校园文化养人,让校园成为创新的主战场

环境影响人的认识和行动,青年学生的成长,始终受着学校环境与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和教育。校园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创新创意教育的最佳场所,根据环境育人的目的建设校园环境,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创新创意的魅力,从而将创新思维全面贯彻到工作生活中去。以实践推动创新,把“环境育人”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中,让每一扇墙壁、每一处景致都成为能传情、会说话的“活教材”。

创新创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巨大契机。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地、大胆地进行教育的改革创新,以便为社会不断地输送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冠军.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7,(3).

[2]王逸鸣.高校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的问题与思考[J].高教发展研究,2015,(10).

[3]张园.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体系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协同创新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师系列培养模式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