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孟家松 赵大球 陶俊
摘要:《园林花卉栽培学》课程是园林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学习《园林绿化》、《园林设计》、《园林绿地规划》等课程的基础。通过《园林花卉栽培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各种主要花卉生长发育特性,掌握园林花卉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熟悉掌握花卉的繁殖技术,以及花卉栽培养护管理的具体操作与原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与思考,总结目前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改革与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该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关键词:园林花卉栽培学;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098-02
园林花卉栽培学涵盖园林植物、园林绿化、园林花卉的育种、繁殖、育苗、无土栽培以及花卉的栽培管理、常见病虫害防治、园林花卉的应用等方面,并包括实践操作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园林花卉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园林专业的专业课和主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对花卉栽培的认知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花卉的类型及基本习性,熟悉花卉繁殖方法,掌握不同花卉的繁殖技术。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栽培设施进行花卉栽培养护;掌握各类花卉栽培与养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根据情况完成从花卉育苗、栽植到养护管理及应用全过程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具有园林产品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教材缺乏。目前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园林花卉栽培学》的教材理论用书仅为由陈发棣主编于2016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本科教材,其他的为高职高专教材。陈发棣主编的《园林花卉栽培学》教材总共分为6章节,包含绪论、花卉生产的设施及设备、花卉的繁殖、花卉的花期调控、花卉产后技术与原理、切花生产技术及盆花生产技术[1]。目前还未出现正式出版的《园林花卉栽培学》课程实验实习指导书。一些高校使用自编参考资料,仅作为教师教学参考,因此,教学与实验存在着很大随意性。
2.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很多地方院校,与花卉栽培相关设施落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花卉栽培相关设施及设备认知不足。由于教学经费有限,花卉资源极度匮乏,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则不能满足日常的实践教学。
3.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由于扬州大学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园林花卉栽培学》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学习,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只重视如《园林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设计规划类课程的学习,认为该课程对以后的就业方向用处不大,所以学习兴趣不足,仅完成课程考察即可,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完成主动学习。
4.实践教学薄弱。《园林花卉栽培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花卉栽培中各环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掌握园林常用花卉的生长发育的规律、与环境的关系、花卉繁殖技术,还要深刻了解园林花卉在露地栽培和盆栽栽培及养护管理的具体操作与原理。使得学生初步具备花卉栽培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为其步入社会从事园林花卉栽培管理行业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扬州大学《园林花卉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被压缩,實验课的学时也相应地缩减,本课程的总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数仅为16学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花卉栽培学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更新教学大纲,优化整合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陈旧知识体系,及时将园林花卉栽培领域相关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补充进来,如增加国外栽培花卉的高度机械化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观赏花卉的组织培养技术,使教学具有行业前瞻性。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注重与其他课程如《园林植物苗圃学》、《园林树木学》的紧密衔接和相互配合,通过与这些植物学相关课程教师的集体研讨,制定教学大纲,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其次,增强实验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由原来仅在实验室中进行改变为可以转移到学校的苗圃资源、周边的各大花卉栽培基地,并且教师可以布置花卉栽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即可,在此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指导,例如:调研设施栽培中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及智能温室的主要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将大部分实验放在课余时间完成,可以弥补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
2.改革教学方式。首先是多媒体与实践相结合。借助扬州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建立课程网站,通过教学互动发布课外知识,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录制微课教学,介绍栽培管理小知识,例如常用花卉的识别要点、各论中每一种常见盆栽观赏花卉的栽培管理要点等。建立微信、QQ等讨论群组,与学生课上课下保持实时交流,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拍照、录制视频的方式上传花卉栽培相关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此种花卉在栽培或者养护过程中的方法与不足,应该如何改进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将讨论式、参与式、直观式、启发式及现场式等教学方式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升这门课程的实践性。
3.改革教学手段。首先,园林花卉种类繁多,不同花卉栽培还受季节、地区、气候等条件影响。因此,教学中应收集全国范围内大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功能,提供给学生对花卉栽培的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情感,达到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目的。其次,留给学生自学空间[2],《园林花卉栽培学》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这个时间段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的教学,基本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和素质。本课程可以布置考察项目,促使同学们进行自学。利用已有的城市周边资源,进行实地现场考察与教学。课程开设在秋季,也是各种园林花卉栽植的时期,带领同学们去现场参观一些露地花卉的栽培情况,或一些设施栽培地,就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有说服力。再次,可以从学院现有苗圃中提供实践场地,让学生亲手栽培生草花、宿根、球根甚至水生花卉,结合园林设计所学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微景观设计比赛,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及时沟通和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善考核体系。在《园林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考核。目前,扬州大学园林专业的《花卉栽培学》课程考核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实验课的考核成绩包含在平时成绩中,这种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该增加实验课的考核力度,增加权重,建议将实践课成绩提升到35%,平时成绩占5%,考试成绩占60%。同时,在实践课的考核中也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考核,除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外,还应该安排与专业基础知识结合的考察,例如常见花坛花卉的识别、扦插生根率、播种发芽率,等等。这种评价体系注重了学生平时的付出与成绩的积累,避免只要期末考试前一两周突击复习就能通过的绝对性。在期末考试内容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革,去除以往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要求记忆力较强且可简单复述的题型,体现不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案例分析题,将园林花卉栽培过程中涉及到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繁殖方式、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案例的方式呈现,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这一部分的题目占卷面成绩50分以上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客观、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发棣.花卉栽培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蔡晓莲.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4,(9):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