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茹 张瑞瑞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研究分析创业生态系统基础模型,并结合当下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构建出一个综合性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模式。
关键词:创业生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087-02
2014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至此全国掀起了“全民创新”的浪潮。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更是首要任务。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它必须融入所处创业生态系统之中,研究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全新的模式与方法。
一、创业生态系统基础模型
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于1936年提出来的,从此之后,这一理论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很多不同的领域之间。直至后来,经过几十年的演变,2005年被学者们在创业领域应用,由此拉开了创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序幕。由于不同的学者对于主体以及环境的界定有不同的认知和界定,因此在创业生态系统内涵的界定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1]。在此,笔者认为,创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以影响创业群落和创业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外部条件为创业环境,并融入地域特色的各种创业企业种群及影响它们生存发展的其他种群构成的整体。学术界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正经历着从过去以研究新创企业为主,逐步转变为聚焦于创业主体的迭代以及创业环境的变化过程;从新企业的创办、快速成长及逐步走向成熟到综合分析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发展的过程。
通过上文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并基于对创业群落、创业活动及创业环境所涉及的相关主体要素进行划分,创业生态系统基础模型应包含11类主体要素,如下图1所示。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从创业生态系统基础模型中不难看出,高校承载着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甄选孵化等重要使命。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政策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力军,培养孕育着大批量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过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够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最直接渠道,更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虽然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但仍存在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性、实践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2.师资队伍更需专业化。通过近年来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实现了专兼结合、校内教师和优秀校友、企业家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既涵盖具有商科背景或者设计专业的专任教师,又包括校就业指导、团委、学生工作处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兼职教师,同时还包含部分优秀校友、成功的创业人士、杰出的企业家等担任创业导师。虽然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但是教师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校内专兼职老师虽然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但由于缺乏创业实战甚至是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不能对市场及创业风险有比较感性的认知,在教学过程往往容易照本宣科;聘请的校外优秀校友等企业家因为自身业务过于繁忙,不能一对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多数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影响学生;国内的创业培训种类繁多,但系统具体有实效的不多,教师在参与创新创业培训或者学术会议的时候,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有待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创业实践来检验,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建设不够系统全面,缺乏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对创业市场开发、创业风险防控缺乏实践经验与感性认知,缺乏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整合资源、科学管理的能力素质,也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现象。此外如上面所提及的教师质量不高的问题,在此也有所凸显,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实战经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难免脱离实际,空凭想象。
4.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国家每年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达到了GDP4%的比例,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经费的实际使用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严重不够。经费的投入没有长期稳定的保障,不能满足现实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通过在高校内开设形式灵活多样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多种形式从而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双创”文化氛围、“双创”理论课程、实训、实践、保障体系五大板块组成。
1.“双创”文化氛围。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催化的作用。通过广泛对国家创业政策进行宣传,开办创新创业文化节,组建各类社团组织进行创业实践,举办讲座沙龙等形式丰富“双创”内涵,强化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
2.“双创”理论课程。“双创”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学生创业启蒙、创业思维的培育及创业方法的学习,以及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的传授等方面。高校创业课程应该包括创业启蒙、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基础知识、创业精神、商业计划书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核心课程[2]。
3.“双创”实训。创新创业实训更提倡结合学生本专业技能来开展,通过搭建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实训平台,将创新训练、商业模拟、创业大赛等纳入实训学习平台,从而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同时,真实地体验创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4.“双创”实践。在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需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和服务支持。主要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搭建创新项目平台,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将创业知识运用到實际创新创业项目中的能力。
5.“双创”保障。从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到学校层面,要结合本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一些方案、管理办法等来保障创业创业教育的开展。此外,在场地资金的配备上,要符合学校实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好的条件以便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四、结语
高校为学生原始创新精神和力量的启蒙地,应当将教师资源、科研项目、资金、场地等充分地开发利用,从而转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因此,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高校应该充分地融合社会、政府、高校的综合力量,协同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资金支持、创业孵化基地等生态群落联动,配合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步伐,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主导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李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