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建立的重要性逐渐被大家所认同,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把会计学作为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对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097-02
一、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基本上与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类似,教材大多采用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在讲课内容上大多讲授会计凭证填制、会计分录、报表编制等,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符。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培养的是管理类各级人才,他们是企业未来的管理者及高管,他们需要的会计知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会计知识,不同于会计专业人员。因此,对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掌握和具备的会计知识,他们如何学习会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参与企业决策等能力,是从事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本校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了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知识的教学需求和偏好。由于本科生没有走向社会,他们可能对未来会计学知识的需求不是很明确,但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特别是在企业(上市公司)中担任高级管理岗位的同学对会计知识需求就很明确。调查涉及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动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偏好,揭示了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探讨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目标应该是未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而不是会计工作者。因此,对于一个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企业未来的高级管理者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看懂财务报表,利用财务报表的信息正确决策以及利用会计政策,编制自己所需要的财务报表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界定
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不同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并且,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时数一般都比较短,所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有必要根据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对象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分配活动等最终结果都体现在财务报表中,认识和评价一个企业,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往往都是从财务报表开始的。因此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该以财务报表为核心,包括财务报表的产生和作用、财务报表的生成机制、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财务报表信息披露要求、财务报表的分析和使用方法、财务报表附注内容等。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并编制教材。
1.会计基础概论。包括会计的概念及作用,会计产生与发展,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
2.会计技术方法。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产、编制财务报表等。
3.会计艺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包括应收款项减值、存货计价、长期股权投资计量、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收入确认等常用会计政策等。
4.财务报表认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合并财务报表等认识,熟悉每一张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及作用。
5.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财务报表的一般分析,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等。
6.税务会计内容。作为一个管理者,对必要的税务知识要有所了解。
7.审计报告。看懂财务报表,必须对审计报告的主要形式了解,特别是不同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和分析一家公司,或管理好一家公司,应该了解和领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规范的内容和要求,以便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司的相关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9.会计职业规范及相关责任。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职业道德,虚假报表的法律责任,尤其是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法律责任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明确了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内容,是否达到教学效果,关键是如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量大。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表现形式单一,常年不更换,信息量大学生跟不上进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等。
我们知道,会计是与数字打交道的,对于没有学过会计或从未接触过会计,特别是一些初入门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对学习会计学兴趣,第一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会计学的第一堂课,我们利用学生对新学科的好奇感,不失时机地结合较新的一些上市公司案例,设计提问学生这样的一些问题,比如“会计是干什么的”,“企业利润是干出来的,还是会计做出来的”等等。为了增加学习兴趣,我们根据会计学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案例教学、沙盘演练、辩论赛、参与各种赛事和文书编写、专家讲座、移动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
1.案例教學。案例是关键。为了搞好教学,我们鼓励老师自行开发本土的会计学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对本土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对典型案例企业的了解,不仅丰富了课堂教课内容,同时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贯通,也使上课更加生动、自如、有趣。
2.沙盘演练。由学生分组建立若干模拟公司,围绕形象直观的沙盘教具,实战演练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通过沙盘演练,了解了企业运营的过程,企业战略与经营如何密切配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3.辩论赛。设计好辩论题,让学生组成正反两方,双方辩手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激烈辩论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创新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模式。
4.参与各种赛事和文书编写。鼓励学生参加GMC大赛、创业大赛、案例大赛及文书的编写,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借鉴其他企业成功或失败案例经验,丰富自己的会计学知识。
5.专家讲座。对于会计学专题部分,可以采用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邀请企业或社会某一方面专家到教室给学生讲课,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使学生牢牢掌握某一方面会计知识。
四、提高教师素质
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讲授的角度侧重管理而不是核算,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加强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如担任财务顾问、独立董事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教师要根据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刻苦钻研业务。首先应当围绕课程目标组织教学,把基本原理和方法看懂、看穿、看透,挖掘出课程的精髓内涵,化难为易,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掌握教学艺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教师必然会在课堂中获得成功感、幸福感,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瑞稳.MBA财务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改革与尝试[J].人力资源管理,2015,(5).
[2]谢华,尹建中.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J].学理论,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