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松竹
1846年10月19日,“耆英号”静悄悄地驶出了广州港,开始了它永不回头的航程,这也是中国第一艘驶向欧美的木帆船。一些资料显示,其幕后推动者应该是一个英国的商业集团,他们希望让这艘中国帆船绕过好望角,航行到英国,作为献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这是一艘典型中国式的木帆船,由英国船长凯勒特指挥,载有30名中国人和12名英国人。它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香港,在那里停泊、整修之后,当年12月6日驶离香港,从太平洋驶向印度洋。
隐秘而一去不返的远航
依现在能查阅到的资料看,“耆英号”是在1846年8月被秘密地卖给英国人的,因为当时中国有严禁船只出售给外国人的法律限定。为了保密,所有的英国人都换上了中国服装,临时指定了一位中国人任船长,又将船作为游艇使用,才把船从广州开到香港。船上有一位中国人叫“希生”,号称是四品官员,但并不懂英文(另一些研究者认为,他应该是商行里的一位买办)。还有一位中国画家,负责养护船内外的装饰画。出于向西方人展示中国文化的考虑,“耆英号”运载了很多手工艺品,包括道光皇帝和耆英的雕像,还有萧、三弦等乐器。
1846年12月6日,“耆英号”朝着印度洋进发,于1847年1月26日经过爪哇海角,在爪哇海和苏丹海峡停泊了6周,继续向南航行。3月22号,它遭遇了西南台风。3月30日绕过好望角,4月17日,抵达在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在这里停留直到4月23日。当地人对这艘船产生了很大兴趣,但船上的广东船员因为只签了到新加坡及雅加达的8个月的航程合同,并没有被告知要前往英国。加上补给、风向都出现了问题,船长只好作出妥协,暂时驶往位于大西洋东岸的美国纽约,而不去最初的目的地英国伦敦,并且答应中国船员,到达美国之后他们就可以回广州了。
1847年7月9日,“耆英号”抵达并停泊于位于曼哈顿南端的巴特里公园,它是第一艘访问纽约的中国船,当地举行了一个热烈的欢迎仪式。当地居民对中国船非常好奇,之后的几个月里,即使要付出25美分的不低门票,每天仍然有多达约4000人参观“耆英号”。之后在波士顿,“耆英号”也遇到了几乎相同的参观热情。
1847年10月6日,26名中国船员乘坐“坎迪斯号船”回国了。希生和其他两三位船员则决定留下来,继续前往伦敦。
“跨越一步,就从泰晤士河到了广州”
1848年2月17日,“耆英号”驶离美国波士顿,开往英国。它在驶往英国的全程都遇到恶劣天气。大西洋上的一场暴风雨,摧毁了它的两艘救生小船,撕裂了前桅帆,之后勒舵索脱开,破坏了船舵。即使这样,“耆英号”还是在1848年3月15日抵达了泽西岛。整个航程用时21天,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数字——这个速度比美国蒸汽邮轮还要快。稍作休整后,它沿泰晤士河航行,于3月28日被拖船拖进伦敦。
英国人以更隆重的仪式,欢迎“耆英号”的到来。他们为其抵达特意制作了纪念章,刻着这样的铭文:“第一艘跨过好望角并出现在英国水域的中国帆船。船长160英尺,高19英尺,载重300吨,舵7.5吨,主帆9吨,主桅自甲板高85英尺。该船由柚木制造。它于1846年12月6日自香港出发,1848年3月27日抵达英格兰,历时16个月(477天)。凯勒特船长。”
很多人来参观“耆英号”,当中包括了维多利亚女王和许多王室成员。仍在船上的希生成了热门人物,大家都将他看作来自中国的官方代表。
当时的《泰晤士报》这样写道:“在伦敦附近的展览中没有比中国帆船更有趣的了。只要跨进入口一步,你就进入了中国世界。仅此一步你就跨越了泰晤士河,到了广州”,“耆英号……为深厚悠久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
英国人在布莱克沃尔的码头上草草建起了一圈木栅栏,以防备偷窥者。然后,他们向每位登船者收取1先令的门票钱。如果要在船上买本宣传册,还要再额外付出6便士。
之后的几年间,“耆英号”辗转于利物浦等各地港口之间,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1855年,它终于被卖掉,并被两家船厂拆解。柚木板材变成了两艘渡船、一些工作箱,以及零零碎碎的小纪念品。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一种渐行渐远文明的余晖
有人说,“耆英号”在欧美展示的,其实是一种渐行渐远的文明。就在它驶出广州港的同年,英国人柯拜获准在广州黄埔兴办轮船修理业——这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石船坞,也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开端。并有两艘外轮被获准经营香港到广州间的航运业务。快捷、舒适、便宜的蒸汽动力轮船在很多方面,迅速取代了古老的风帆船的地位。
“耆英号”虽在广东建造,但主要采用福船的外形和线型。英国当时和后来的报刊都认为它是一艘典型的中华传统三桅帆船。它又装有广船惯用的穿孔舵,以便适合在广阔的南海海域航行。
全船由14道水密隔壁,分割为15个水密舱。木结构接合部处采用牡蛎壳粉末和桐油加热并与麻丝混合进行捻缝,干后很结实。船舷有廓桥,贯通前后,宽约1米,主甲板有梁拱,船艉部都向上翘。艉楼中的主厅长30英尺,宽25英尺,高12英尺。主帆是竹藤织的席,比麻帆布还轻,每隔2到4英尺有一道竹撑条,共有18道,都套牢在桅杆,形成硬式重帆。
9吨重的帆,全部用人力升起,要差不多两小时。主桅由一整根柚木制成,并不全直,英国人认为中华传统帆船更注重木材的自然纹理状态是有道理的。桅顶鱼尾风向标,上面刻有“一帆风顺”。
1851年5月1日在首届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上,希生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室的郑重接待。“他侧身而立,神态有几分昂然,在一群穿燕尾服、戴礼帽的西方绅士中间显得很醒目”。
此時,“耆英号”就停泊在不远处的泰晤士河上。